清包、半包和全包 哪种装修方式适合你(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清包、半包和全包 哪种装修方式适合你(图)
2009年08月13日 17:05 来源:武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 来源:武汉晚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清包

  定义:清包也叫包清工,由业主自行购买所有装修材料,装饰公司只负责施工。

  适合人群:对装修行业非常了解、有充裕的时间和材料采购能力的内行人士。

  优势:自由度大,可控制性强,充分体现自主意愿,并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选择材料;业主只需支付人工费,避免装饰公司从材料中获利,相对来说费用较省。

  弊端:自己购买材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辛苦,工期较长;如果对市场行情不了解,还会买到质次价高的材料;由于购买量小享受不到批发价,且运费高。

  如果材料不能按施工进度准时到位而耽误工期,很容易引发与装饰公司的争执;而且业主往往不太清楚所需材料的数量,工人用料浪费很大,材料损耗甚至高达10%-20%,时刻担心材料被工人掉包;一旦装修质量出了问题,很难分清是材料的问题,还是施工的问题,导致与装饰公司新的纠纷。

  记者点评:

  装修中的材料种类繁多,价格差异很大,有些业主担心装饰公司从中渔利,决定亲自上阵,购买材料、现场监工,全都亲历亲为。但是,经过2、3个月的工期,身心俱疲,而装修质量如何还是未知数,风险较大。

  因此,包清工这种方式只适合于对装饰材料比较精通,有时间、有能力采购材料的市民,而且装饰工程应比较简单,材料也不多。如果对装修一窍不通就贸然上阵,那从装修公司那里省下的钱转而就进了材料商的口袋,对业主而言是得不偿失,因此不推荐普通市民广泛采用。

  目前,大多数品牌装饰公司都不承接清包工,只有规模较小的家装公司或“游击队”采用。业主如果请“游击队”做私单,施工中发生争执一拍两散,施工质量和维修服务都没有保障,后期投入的维修费用可能会更高。因此,包清工也要尽量选择正规的装饰公司。

  半包

  定义:半包即由施工方负责施工和辅料的采购,瓷砖、地板、洁具等主材则由业主自行采购。

  适合人群:对装修的设计水平和个性化要求较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者。

  优势:主材是整个装修费用中的“大头”,自己采购可灵活控制费用;水泥、涂料、电线等辅料种类繁杂、价格也不高,由装饰公司统一采购,省心省力,质量也更有保证。

  相对于过于简单的清包,半包由装饰公司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设计水平和装修档次更高;同时,避免了全包对主材品类的诸多制约,能充分满足业主的个性化需求。

  弊端:业主自己采购价格较高,省不了钱;总体造价心理没底,很容易超标;辅料由装修公司统一采购,业主无法把关,如果使用劣质辅料或环保不达标,将影响整个装修工程的质量和日后使用。

  记者点评:

  半包是介于清包和全包之间的一种折中方式,它既没有清包这么累人,也没有全包那么束手束脚,因此成为目前绝大多数业主和装修公司的选择。

  包辅材不仅能让业主轻松不少,而且也不用再时时提防工人在材料上做手脚,但费用相对于自己采购肯定要高一些。业主如果对装修公司提供的辅材质量不放心,则可要求对方将每种材料的品牌、款式、价格、数量、等级等一一列出,并作为合同附件,材料进场时进行有效监督,保证材料货真价实。

  不过,由于半包对装修的总体造价无法进行准确的预估,因此常常给人越装越贵,骑虎难下的尴尬;而且,对于第一次装修的业主而言,即使是自购主材也仍觉繁琐。因此,半包更适合于对装修个性化要求较高、经济较为充裕的消费者。

  全包装修:省心省力

  定义:也叫包工包料,即所有材料的采购和施工都由施工方负责。

  适合人群:工作繁忙,或对装修完全不了解的消费人群。

  优势:省时省力省心,责权明晰,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是施工还是材料,都由装饰公司负责;报价透明,杜绝低开高走、设计师拿回扣等潜规则;整体费用更容易掌控,不会超标;装饰公司集体采购的建材价格比市场价低10%以上,更经济实惠;包含了材料的损耗,减少自购建材导致的配件不匹配、不便安装等麻烦。

  弊端:目前装修市场混乱,某些企业缺乏诚信,而材料价格、种类繁杂,一旦装饰公司虚报价格,拿劣质材料欺骗业主,则很难识别。

  记者点评:

  以前的全包装修由于主材品种较少,选择性小,限制了业主的个性化要求而发展缓慢。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装修公司进一步完善全包方案,不但丰富主材品类,满足业主需要,而且降低全包报价,高性价比获得不少业主的青睐。

  全包的主要风险在于对装饰公司的选择。若碰到不良企业,可能会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因此,消费者选择全包时一定要委托信誉高的知名品牌装修公司,切不可找“马路游击队”。

  文/记者 郑莉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