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严查囤地能否挑破“利益铁三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时评:严查囤地能否挑破“利益铁三角”
2009年08月26日 16: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土部近日放出“下半年将严查囤地未建现象”的硬话。此言一出,各类机构立即开始对楼市走势作出种种预判,公众自然也很关心。毕竟,在政府直接操控土地供给“阀门”的现状下,囤地未建是人为推高房价的“凶手”之一。

  虽然新闻并未传达国土部此番将重点严查哪类囤地——是工业用地之囤地还是商品房用地之囤地?但工业用地与商品房用地存有巨大价差,囤工业用地,地价升值空间扣除囤地成本后很有限;而囤商品房用地,剔除囤地成本后“地王”们所获暴利近乎“空手套白狼”之一本万利,因此,多数分析者认为“严查”剑锋所指应主要是开发商之囤地。

  “严查囤地”并非新政,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反复“查”过多轮,最新的一轮是2008年1月,国办转发国土部《关于促进集约用地的通知》,重拳打击开发商囤地拉高房价行为。时隔一年多,再次“严查囤地”又将面临何种局面?

  尽管此番“严查囤地”的手段尚不具体,但这条消息依然能适度缓解百姓的房价焦虑。毕竟,许多地块从首次竞拍到实际开发建房,中间被开发商们倒腾数次已属司空见惯,而每次倒腾,当然都要剥买房者“一层皮”。因此,囤地若能切实得到遏制,房价好歹不至于节节攀升甚而失控。不过,此推论建立于正常逻辑推断,假如推断的事实基础是混沌的,结论就很难预测了。

  在很多局外人眼里,囤地始作俑者是开发商,先做“地主”再择机倒腾土地的也是开发商,因而从制度层面扎紧限制囤地的篱笆墙,即可有效遏制或至少是大大压缩囤地现象的发生。然而,这只是表象。本质是,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是囤地的“利益铁三角”,三者之间利益均沾谁也离不开谁。

  从供给原理出发,囤地有利可图的前提是“土地计划供应”条件下的竞标获取,供地阀门掌控于地方政府手里,阀门开启大小全凭地方政府的意志,房地产用地由此人为加剧稀缺程度。于是土地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共同推动下,变成奇货可居的抢手货,土地升值预期变得非常明确,由此,所有的开发商都会有囤地的“经济人冲动”,只是有的开发商受各种条件制约缺乏囤地实力或“门路”。

  然而,即便是大开发商,要争当“地主”也会面临资金不足之困。这时候,就需要银行了。银行往往不担心大开发商因囤地而破产,因为开发商所囤土地本身就是放贷抵押——撇除全部人为因素依然会自然升值的“硬通货”。地方政府也不担心囤地损害地方利益。开发商囤地前预先缴了定金和先(首)期付款,囤地超过一定期限而不开发,地方政府可不再返还定金和先期付款并收回土地。而被收回的土地仍可二次乃至三次挂牌竞拍,地方政府则可再次收取新的定金和先期付款。由于控制住供地阀门后,土地稀缺资源的属性被进一步放大,又鉴于土地随年份自然升值的因素亦是刚性因素,于是地方政府再次收缴的定金和先期付款同样呈水涨船高状态……何况,一些地方政府并不反对“囤地拉高房价”。

  因此,不如说在囤地游戏中,现行的土地供给制度是囤地的幕后推手,银行是囤地的食利大户,开发商则在台前唱戏表演。而这种地方囤地“利益铁三角”的普遍现象,正是“严查囤地”措施的最大挑战。

  鲁宁(上海 资深财经专栏作家)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