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央企拿地要清醒 前后监管须严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观察:央企拿地要清醒 前后监管须严格
2009年09月17日 11:33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对中海地产成为全国新地王,业内人士忧虑,此举不仅将推动后续上海土地市场的走热和价格攀升,还将直接导致周边房价的迅速上涨和向全上海市蔓延的高房价,进而加大房地产泡沫。“地王的产生必然助推当地地价上涨,而地价的上涨又会助推房价,但推涨了的房价最后自然要由公众埋单。”戴德梁行策略发展顾问部董事王晨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无论“地王”的名头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潜在收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这些潜在收益的基础是“地王”自身必须能够“赚钱”。

  现有数据显示,2009年的楼市反弹似乎并不能长久,就上海市场来看,7月份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量比6月低近10%,二手住宅成交量跌幅更大,上海楼市7个月来首次出现成交量环比下跌。

  而从全国的角度看,7月份一线城市成交量环比下滑,8月继续下滑,房价涨速也会随之放缓。王晨分析认为:“7月份全国房价疯狂上涨,但热度明显低于2007年夏天。”此外,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对“地王”不利的消息也陆续传来。2009年6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收紧二套房贷,此政策一出台,楼市成交量明显下降。

  王晨认为,眼下“地王”频现恰恰是房地产市场重归繁荣的标志。房地产市场的率先复苏并不是什么坏事,但2007年“地王”扎堆大战之后,有目共睹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动荡和萎靡,“地王”频现对开发商来说也是祸而非福。在上一轮“地王”大战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民企,然而大量“失血”使他们对已经到手的昂贵地块没有能力开发,或面临地方政府处罚,或被迫割肉退地,这也是今年民企无力争夺“地王”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营企业也不敢和国企正面较量,也较量不起,这也正是造成当前房地产市场‘国进民退’局面的原因。”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公衍奎认为,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使土地市场的泡沫很严重。在原来就已有泡沫的市场上再放大泡沫,泡沫肯定会有破裂的一天。

  公衍奎认为,“地王”推动房价上涨,这是丝毫不在预料之外的事情,但国企“地王”的影响又显然不止于此。长期而言,房价上涨是大势所趋,但这种上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并且在购房者的承受范围之内。当经济复苏的趋势刚刚显现,其基础并不牢固的时候,大肆炒作导致地价和房价暴涨,这对于房地产行业本身而言是大病未愈而透支元气。同时,国企争夺“地王”所营造的虚假繁荣,可能诱导更多国企和资金蜂拥而至,必然对其他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抽血效应”,这只能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实际上,国家已经对国企“地王”发出风险预警。7月,国土资源部公开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全国抽样的105个城市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大多数地价占房价比例的15%~30%之间,平均为23.2%,在30%以下的约占78%。言下之意,是指目前正热的“地王”潮,并不影响对房地产业暴利的判断。也就是说,房价调控的空间依然存在。

  8月4日,国家统计局发文,特意提到当前很多纺织企业和制药企业等高价拿地杀入房地产行业,产业结构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担忧。业内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这是对一些以房地产业为副业、但此次大手笔拿地的国企发出的风险预警。

  国土资源部也宣布,将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地王”地块进行跟踪。据上海当地媒体报道,国土部内部权威人士透露,国土部门将对“地王”的开发进行全程监管,包括从合同签订到开工竣工期间的各个环节,“要从头查到尾,监管到底”。

  推涨了的房价自然要公众埋单,泡沫破裂亏损了财政、亏损了银行、亏损了国企,最终埋单的还是公众。因此,“地王”的豪迈应当有所忌惮,而这种忌惮不仅仅来自道德的压力,还应当寄望于那种清醒和严格的监管。本报记者 何建华报道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