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投资报告:买房投资保值已成主流理财方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产投资报告:买房投资保值已成主流理财方式
2009年10月29日 10:53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力量,在推动楼市的销售量?又是哪些消费群体支撑着现在的房价水平,并加以层层推进?在刚刚过去的16届房地产博览会上,浙江科威国际不动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随机调查了近500位现场消费者。

  一户家庭2套房,已是普遍现象

  杭州市区的居民,余杭为代表的周边地区客户,以及省内外的购房者,共同烘托了本次房博会热闹的人气。在受访者中,杭州本土的购房者仍然是房源消化的主力,不过,杭州周边客户群和以组团形式出现的省内外客户,也成为影响杭州楼市房源供应量不可忽视的力量。

  调查显示,近500位受访者中拥有一套房产占到了56.73%的比例,有三成的客户,拥有2套或2套以上的房产。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长,很多受访者所拥有的房产套数也在呈正比性增长,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下的受访者拥有的1套房产数量约占40.91%;在家庭年收入10万-30万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提高到了47.98%,同时不少开始拥有2套房产;而家庭年收入在30万-50万的人群,拥有2套房产的比例更达到了50%以上。

  同时,调查还发现,家庭房屋的持有数量和受访者的年龄结构也呈正比关系。年龄层在25-29岁的客户群体,拥有1套房产的比例为77.11%,拥有2套房产的比例为21.69%;年龄层在35-39岁的客户群体拥有2套房源的数量比例上升至41.67%;那些年龄在40岁以上的客户群体,约20%以上的家庭拥有3套及以上的房产。

  看中投资回报率,

  买房成最热门的理财方式

  受访者中,93%的客户群体都有投资理财行为,不过,受投资渠道、进入门槛、利润预期、货币通胀和投资风险等影响,3/4以上的人选择了房产为理财的主要方式。另外,相比于股市、基金、黄金货等投资生财方式,在现阶段人们似乎更热衷于买房投资的理财方式。调查数据表明,年收入10万-50万元的客户群体更注重投资理财的形式多样化,其中,他们在房地产投资渠道中选择度高达48.03%。

  未来房价上涨和通胀预期,是催生受访者投资房地产热情的主要动因。不过,大多数受访者也表示,鉴于目前的房价水平,短期内投资房地产的预期利润将降低,资产保值的目的上升为第一位,约占五成以上的比例;期望通过出租收益和分散投资的比例分别为16.07%和3.87%。

  在房地产的投资过程中,近四成的客户对于投资回报的预期为年回报9%-12%,占所有投资回报预期的最高比例;预期12%以上的年投资回报率的客户比例总和仅为19.51%,也说明客户对于目前高房价下,相对看淡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回报率,更注重资产保值升值的投资功能。

  住宅投资热情高涨,

  “住宅+商铺”模式受追捧

  房博会期间,购房者普遍反映“没房买”。可售房源住宅稀缺,可选范围有限,对于很多抱有买房想法的人来说,无疑是饥渴难耐。在受访的买房群体中,对于住宅的投资热情最高,达到近八成的比例;其次是商铺,相对而言写字楼的投资客户比例最低。

  调查显示,选择“住宅+商铺”模式的投资客户比例最高,为15.19%;“住宅+写字楼”模式的投资客户比例为13.15%;“住宅+商铺+写字楼”投资选择皆可的客户,比例最低,仅为9.93%。

  选择住宅的投资客户,更倾向于普通住宅,比例高达86.55%;其次是单身公寓和酒店式公寓,所占比例分别为6.55%、3.64%,别墅、排屋等高端物业的选择比例相对偏低。在住宅的投资区域选择中,城市发展成熟,抗风险性强和租金收益好的城西(文教、西溪)和市中心是投资住宅首选;新兴崛起的城北及九堡下沙,随着四季青的投入使用、地铁施工、房源供应的充足及明星楼盘的带动等原因,成为选择热点。

  选择写字楼的客户更多的是倾向于商住两用的物业类型,达68.85%,纯写字楼的物业投资比例仅为24.59%。在写字楼的投资区域选择上,滨江区块随着大批办公和住宅楼盘的交付,配套的完善,优越的投资环境等,逐步得到了市场客户的认同,占投资比例的25.86%;传统的黄龙、武林、庆春、城站等写字楼商圈,凭借成熟的办公氛围,依旧得到市场客户的认可,比例为18.97%;钱江新城作为杭州市政府的规划重点,随着大批写字楼物业的建设和交付,客户的选择比例也达18.97%。

  在商铺投资类型选择上,客户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商业中心,比例为34.38%;其次是高校周边、社区商铺、专业市场和返租商铺。在投资商铺的区域选择上,26.53%的客户还是热衷于未来规划前景好、目前有四季青和高校支撑的九堡下沙,其次是成熟度高的黄龙、武林、庆春、城站商圈;滨江区政府和一桥附近,以及钱江新城、城北区块也是客户投资的热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