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危机会否“传染”中国内地楼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迪拜危机会否“传染”中国内地楼市
2009年12月03日 13:0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某种意义上,今年的中国内地楼市也有“迪拜”的影子。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地产业的表现最为突出,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高度依赖房地产带动经济增长的现象。有业内人士甚至指出,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

  11月26日,迪拜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并将把迪拜世界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之后,全球部分地区的楼市受到影响,一些物业买家转抱观望态度,减慢入市步伐。

  坦伯顿资产管理公司墨比尔斯(MarkMobius)称:中国和印度的一些城市可能会步入迪拜后尘,原因是流动性充沛,IPO活络。

  真的是这样吗?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地产专业研究机构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分析了造就今年内地地产“大牛市”的原因,并对2010年展开了预测。

  走势分析1

  内地楼市有迪拜“影子”?

  迪拜债务危机的本源,被认为是房地产危机。

  中国投资协会秘书处处长赵庆明曾表示,迪拜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导致向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迪拜神话的破灭,主要源于现金流收紧后购买力下降,房地产价格下滑,再加上债务到期,从而使危机爆发。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指出,迪拜经济简单集中在房地产建设方面,甚至大量借助外来资金开发房地产,短期内或许能拉动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风险极大。

  分析人士认为,某种意义上,今年的中国内地楼市也有“迪拜”的影子。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地产业的表现最为突出,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高度依赖房地产带动经济增长的现象。有业内人士甚至指出,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

  同策咨询与研究发展中心总监夏宇认为,单纯依靠房地产带动经济发展是非常危险的,不过,今年内地的楼市有特殊性。全球金融危机使外需大幅萎缩,尽管国家出台了众多刺激内需的政策,但收效不大,反而是投资拉动经济效果最为明显,房地产因此受益,出现了大幅增长。

  克而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总监陈啸天表示,与迪拜楼市大量依靠外来资金不同,我国受限外令等政策影响,内地楼市中的外来资金并不明显。

  走势分析2

  “牛市”诱因明年还存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8371万平方米,增长44.8%;商品房销售额27532亿元,增长73.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6.4%,销售额增长78.2%。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

  在上周的一场小型上海房地产商研讨会上,一些开发商毫不讳言地说,今年是比2007年更好的牛市,进入11月份,上海住宅成交量已经比2007年的最高峰还要高。

  业内总结的今年 “大牛市”的原因主要有:购房优惠政策刺激、信贷规模放开、主要城市经济转型带来机会、实业资本投资地产,以及通涨预期下的恐慌性买房。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落实和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有地产分析机构由此认为,今年“大牛市”的几大诱因明年还会存在。

  夏宇认为,明年的购房优惠政策可能会和今年不同,但不会取消,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不会动摇。

  陈啸天指出,今年的旺盛需求,已带动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刚性需求,将在明年集体释放。另外,一线城市收藏豪宅的需求刚刚开始,明后年将进一步上升。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陶琦说,可以预见,明年的经济工作方针仍然是“调结构,抗通胀,维稳定,保增长”。因此,流动性依然会很宽松,投资需求仍然会很旺盛,尤其是经过了2009年的楼市,很多人更加明白了房地产的保值作用。

  除了国家政策的影响,上海、深圳、北京楼市的火爆,还与当地出台的经济产业规划有关。上海通过大浦东、大虹桥的建设,明确了四个中心的职能,开始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大量导入外来人口,进而抬升了房价。北京渤海湾、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深圳和香港的深港一体化,也有效地拉动了外来人口的导入,促进了整个市场的需求。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