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风波没让楼市恐慌 房价归真仍是主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振兴风波没让楼市恐慌 房价归真仍是主题
2009年03月05日 10:1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两周以前,“房地产业已经在国务院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占据了最后一席”的传闻轰动楼市,直接造成的结果是在2月23日的股票市场上,房地产板块的资金净流入高居榜首,地产类股票不仅全线飘红,而且更创出了高达4.64%的平均增长率,打破了长期以来房地产股票委靡态势。而地产领域更是“欢欣鼓舞”,楼市复苏乃至重回巅峰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仅仅持续三天的“振兴说”在2月25日戛然而止。房地产业确定无缘“十大振兴”,股票应势暴跌,许多开发商的“美好憧憬”瞬间破灭。但出乎意料的是,开发商迅速对这次“振兴风波”保持了冷静态度,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掀起一轮激烈讨论。“无论是否被列入振兴计划,房地产业现在和将来始终是中国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但不是所有产业应对经济危机措施都要以振兴规划形式出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的表态无疑给开发商吃了颗定心丸。

  性价比高的房子仍然在热销、买房人热盼价格归真的愿望仍在,也许这才是一个真正趋向成熟的领域应有的现状……

  行业冷对“振兴风波”

  事实上,就在这三天中,针对房地产入“十大振兴”的争议和反对声一直不绝于耳。市场各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和态度,颇为耐人寻味。22日消息一出,本报在致电一些开发商探察其态度时,不少开发商却对此反应“冷淡”甚至是“无所谓”态度。“据我们判断,房地产本身就很难列入10大振兴规划,我们现在的态度就是可有可无。列入振兴了,市场短期内的转好效应也不可能迅速体现,没列入振兴,市场也不一定就会更糟,事实上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力量已经大幅度消退,目前买房主力正是以自住和升级为主的刚性需求,市场泡沫比过去要少得多。做好内功,以理性价格面对市场竞争,是我们目前最该关心的事情。”北京华侨城营销总监宋翔华明确表示,而这样的态度,获得了不少开发商的共鸣。

  “在开发商看来,消费力回归理性下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企稳并回升阶段。我们比房地产入十大振兴更期待的,是更多切实有利于促进市场活跃、针对性更强的具体新政策的出台,以及房地产行业中长期发展具体规划的制订实施。”石开地产总经理王志刚说。

  “事实上,很多人忽略了房地产这几年过度发展提前透支消费这一事实,多个行业因房地产业的提前透支消费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他们的振兴更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相关人士认为,长期以来房地产业便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行业发展规划,比起制造业、物流业等等其他行业,房地产业可以说是一个后起的行业,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引导和政策制订,也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在这三十年中快速地增长,房地产业也像坐过山车一样发展非常迅猛,政策的出台很难做到同步进行,而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相比,又拥有着极其复杂的产业系统。在协调、统筹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房地产入十大振兴存在着太多技术性难题,其可操作性并不大,相比之下,中长期行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其涵盖面更广,也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眼下不少有远见的开发商更看重的问题。

  亚豪机构董事长王佩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振兴规划中,关于房地产行业规划的争议一直以来就是最大的,现在的落选也是意料之中。毋庸置疑,造成目前楼市交易量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房价过高和部分房地产企业之前的不理性发展,目前房地产行业只是从前期的过热亢奋状态回归理性,还谈不上需要“振兴”。房地产业需要长远的发展计划,应该从长远考虑如何保持房地产理性发展,房地产业发展计划也不应是简单的振兴房价,提升房地产企业的赢利水平,而应该是让老百姓买得起房。

  专家指出,尽管房地产“入选十大振兴规划”最终被证实只是“逗闷子”,但面对“房地产规划具体内容究竟是倾向于购房者利益还是倾向于开发商利益”的行业猜测和各方博弈长期来一直存在。政府、买房人、开发商、银行之间的相互制衡“暗战”,也让房地产市场振兴规划难以轻易出台。“房地产入十大振兴规划”这场风波,如同一团厚重的迷雾,折射出目前房地产市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其实,谁也无法否认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振兴这个行业,不同角度的人却有不同的观点。无论是房地产没有被纳入振兴行业,还是中长期行业发展整体规划有望尽快出台,我们所希望的政策着眼点都是帮助更多的家庭住上满意的房子,这样的房子应该是价格更便宜、质量更可靠。如果不是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房地产行业只会产生泡沫,也不可能真正振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的这段话,应该可以为这场“振兴风波”写下合适的注脚。

  入不入“振兴计划” 炒房者最紧张

  中原地产北方区总经理李文杰认为,在本轮经济调整中,拉动内需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着眼点。例如此次入选“十大振兴”的汽车、钢铁、家电等产业,政府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扶助措施,意义就在于以少数的资金带动更多的需求,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对房地产行业,政府的拉动措施更有可能是集中在保障性住房领域,以加大对其投入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因此没有入选“十大振兴”产业对普通住宅市场影响不大。

  虽然房地产不列入产业振兴规划,但相关部门表示,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政府将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形式发布。

  “‘振兴’与‘发展规划’,我觉得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而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其解决之道还在于要降低房价拉动买房需求。”李文杰说。

  而有关专家认为,房地产最终落选“十大振兴”,某种程度上改变以往银行大力度扶持该行业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高房价的两个强大的推动力是银行和炒房者。由于房价连年只涨不跌,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将房贷视为最优质的贷款,争相扩大客源,恶性竞争的结果是贷款门槛逐渐降低,贷款条件成为可以轻易逾越的摆设。银行最大的优势是资金,而资金作为推动价格上涨的强大动力,在中国房价连续10多年的上涨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提供了资金支持的话,那么,炒房者则在房价上涨过程中,提供了人气支持。炒房者的介入,挤压了真正的房屋需求者可以选择的余地,制造并强化了房源紧张的状况,而这种供应紧张的状况是开发商求之不得的,在房价步入快速上涨轨道中的时候,开发商也主动囤积房屋,延缓销售进度,进一步强化供不应求的状况。再加上整个房地产市场是不透明的,房地产市场中的各个既得利益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垄断,散布虚假的信息,制造羊群效应,使购房者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中。

  振兴的是购买力 价格归真仍是主题

  “万一房地产入了十大振兴计划,是不是意味着房价又得暴涨,现在的房价好不容易才真正降下去一些,这样一来,岂不是又为房价上涨提升了空间?对我们老百姓来讲,实在让人担心。”有着买房打算的陈小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了这样的担心,她的疑惑,可以说是当时“入十大振兴”传闻下,不少普通购房者的普遍心态。

  那么,“振兴风波”对最近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是否造成了影响?珠江帝景总经理李伟对记者说,从春节过后,北京部分楼盘出现回暖的迹象,主要取决于开发商的主动降价以及诸多利好政策出台的效应发挥作用,而“振兴风波”前后两个星期的时间里,项目的交易行为并未有明显变化。“只是有买房人问,是不是一旦房地产列入振兴计划,意味着房价要再次飙升”,李伟说,现在在所谓“逆市”买房的人是真正的刚性需求者,他们对一时的政策、价格并不是非常敏感,而最看重楼盘的性价比以及未来的增值空间,因此,所谓“振兴风波”造成购买恐慌是无稽之谈。

  专家指出,在当前楼市并不景气的情况下,即使房地产业进入了“振兴计划”,也绝对不会出现前几年的价格疯长,目前来讲,降价无疑对刺激市场回暖,促进经济转向良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各个房地产企业是否降价、降多少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但是对那些新开盘的项目来说,抢先降价,便能在同一区域占得先机。”

  按照国际惯例,房地产的利润应该保持在5%-8%,而北京乃至中国的房地产利润远远高出这一标准,即使是降价,开发商仍然有相当可观的利润。

  以东三环的首城国际为例:这个东部楼市的焦点楼盘已吸引了上千人前来排号、认购,许多购房者都是通过亲友的口耳相传知道这个项目的。这些和其价格有着直接的联系。

  买房人刘飞关注首城国际已经有两年多了,从最初的“广渠路36号地”到今天的“首城国际”,价格始终是刘飞最关注的问题。“去年首城国际开盘的时候,起价还不到11000,均价是12500元/平方米,而当时周边二手房的价格低的也已经达到了16000。这也是我决定在这里买房的原因。”“即使卖到12500,利润的空间仍然存在。”一位业内人士算了这么一笔账:“当时开发商拿地时的楼面价应该在6000元/平方米左右,如果算上各种税费、建设成本,这个项目最终的成本肯定不会超过1万元,所以说12500元还是有的赚的。”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最缺的不是技术和政策,而是与收入相匹配的房价,这才是目前楼市的最大症结。从这一点上来看,“降价”对今后楼市的复苏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邱旸 卫东)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