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触动现代文明的困境痛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触动现代文明的困境痛点
2010年02月25日 17:00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多么浩大、多么辉煌、多么震撼人心”,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水晶宫”开幕,那时,6%的人类已告别诗情画意的田园乡村,更多的人正涌入烟囱耸立的城市;2010年,当世博会的阳光照耀黄浦江畔的“东方之冠”,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已相互激荡,席卷八方,全球50%的人居住在城市,而随之伴生的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头顶挥之难去的阴霾。

  蓦然回首,人类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尴尬的世界。一方面,科技越来越先进,物质越来越丰富,城市越来越庞大;而另一方面,越来越拥挤的空间,越来越糟糕的环境,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使人们对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先哲的名言心生疑虑——“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一问题,触动了现代文明的困境与痛点。实际上,现实的危机与挑战,早已使人类不再沉醉于世博会上那五光十色的建筑器物,不再沉迷于对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顶礼膜拜,不再激动于对自然界的改造征服,而转入对环境、对可持续发展、对未来的思索。

  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提出“无污染的进步”,首次将环境问题作为世博会主题,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倡导保护海洋资源,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启迪世人,2005年爱知世博会呼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共存。

  有人说,世博会不仅演示人类的成就,也展示人类的“过失”。当世博进程与中国时间“对表”,人们发现,上海世博会正在试图展示人类的探索,展现在低碳之路上重续发展命脉的全新可能。

  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答案,正在上海勾勒未来城市的美好图景。在这里,节能环保生活的想象成为现实,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黄浦江水变身“天然空调”,连剩饭剩菜也可以用于发电;在这里,中国馆将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表现中国建立低碳城市的努力;在这里,全球的低碳智慧进行对话交流,伦敦零碳馆,藤条材料建成的西班牙馆,大豆纤维制成红色幕帷的瑞士馆,注入哥本哈根海港碧水的丹麦馆……

  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区,如同一个气势恢宏的低碳文明演示场,低碳理念的启蒙,低碳生活的示范,低碳技术的亮相,使上海世博会成了“零距离接触低碳理念和实践的最佳课堂”。

  世博会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世博会主题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当人类深陷现代文明问题漩涡,当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低碳世博”恰逢其时,指引着人们作出发展新抉择,寻找文明新出口。而人们尤其不能忽视,发出这一声音的具体语境,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并加速城市化的古国,一个进入工业化中期并主动减排的发展中大国,一个GDP跃居世界第三但仍经历发展方式转变之难的经济大国,一个13亿民众环保意识日渐高涨的文明社会。

  一届成功的世博会,总是能让当今世界沉思片刻,聆听来自未来的声音,探讨决定人类命运的应对之道。低碳世博的背后,实际上是呼唤低碳世界,这个理念的明确提出且成为潮流,预示着人类文明的转折。上海世博会让人们得以窥见人类的新出路:低碳的世界,幸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一个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星球。

  一切始于世博会。从电梯、电灯、电报到马达、汽车、飞机,世博会的展示、想象和遗产,曾经无数次照亮了人类的未来。那么,低碳世界的未来也能如愿照进现实吗?历史期待着上海世博会的答卷,更在期待着我们每一个地球人的回答。(周平)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