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中华文明的“一城二都”将再现世博会山东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承载中华文明的“一城二都”将再现世博会山东馆
2010年04月11日 09: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济南4月11日电 题:承载中华历史文明的“一城二都”

  中新社记者 胡洪林 张译文

  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不能不提到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城市簇群。而当我们回望华夏先民在城市建设中的睿睿智慧时,又不得不说到崛起于齐鲁大地最早的城市——城子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古代国都——齐都与鲁都。

  在即将呈现于世人的上海世博会上,承载着中华历史文明的“一城二都”之壮丽景观将再现于山东馆,古人高超的建筑思想也将在这里拉开其神奇的一幕。

  城子崖遗址:“三城叠压”彰显中华远古文化

  坐落于现今山东省章丘市的城子崖,被考证为4800年前中华最早的城邦之一。这座1928年被学者吴金鼎发现的古城遗址,将山东地区城市的出现提前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子崖遗址中最令人关注的是1990年被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的体现“三城叠压”的文化层:下层为原始社会晚期东夷人创建的龙山文化城,中层是夏代的岳石文化城,上层的周代文化遗址曾是古谭国的国都。

  现存的城子崖遗址东西宽430米,南北长520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遗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有着蛋壳陶之称的黑陶。这种陶器“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学界视为“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

  城子崖有一段古城墙遗址,土墙分三层:最下层呈深灰色,是距今48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土墙,经考古推断是原始人清挖地基、聚土用木块、石块夯筑成;中间层土墙呈黄褐色,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时期的古城墙,筑墙的方法由简单的堆筑变成板筑,城墙墙壁峭直,用于防御;最上层为春秋时期的城墙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城墙。城子崖遗址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城的重叠,表现了史前文明中古人筑城立国的理想。

  齐都临淄:古代东方繁荣而开放之城

  山东之所以又被称为齐鲁,源于这里有着两个古老的国度——齐国和鲁国,都城分别在现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齐国和位于现今山东省曲阜市境内的鲁国。

  齐都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内为城,外为郭。“城”是国君和主要大臣居住的宫城,周长约7200米;“郭”是百姓聚居之处,东西7华里,周长14100米,展现出古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建城规矩和“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筑城思想。

  在名相管子的治理下,齐国不仅“衣食足而仓廪实”,城市建设也颇有见地。齐都城内有门十三座,王宫宏伟华丽;依据地势设建的上下水道口,科学而精巧,被看成中国最早建成的城市供排水系统,显示了齐国都城设计与建造的辉煌成就。鼎盛时期,齐国都城人口达10万户,以“管带衣履天下”引领时尚习风。

  齐城临淄的文化表征是“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约2400多年前),齐宣王时达到鼎盛阶段,历时140余年。“稷下学宫”这一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被学界视为中国最早的社科院。这一与希腊、罗马等西方文化城市并驾齐驱的文化中心,聚集了诸子百家的众多学者,由于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稷下学宫”创下中华文明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盛况,成为多元化和谐兼容“和而不同”的典范。

  鲁国故都:典雅庄重与中正平和并举

  在鲁国国都山东曲阜,先圣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间大学——杏坛。由于推行周朝礼制,鲁国城市建设以典雅庄重与中正平和并举而风格独特,一直影响着之后的朝都建设格局。现今的曲阜孔府、孔庙、孔林、泰安岱庙,都是鲁文化在城市建筑思想上的体现。

  鲁国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约3000多年前),是目前中国发掘的第一座西周城遗址,属于典型的“前朝后市,左坛右社”之礼制建筑。城邦中部是宫殿区,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城东西北三面分布着炼铜、冶铁、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和居民区及墓葬区等。据古书记载,鲁城四面有城门12个,城门之间各有干道相通,城的周围均有护城河,至今仍起着排洪防涝作用。1961年,鲁国故城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国故城的文化表征为“杏坛设教”,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本着“有教无类”原则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自此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素质教育的先河。孔子教育的目标是“立德”、“立人”、“立信”,以德养信、以信促“和”,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使山东成为“礼仪之邦”。(完)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