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上海世博会,百年梦想变现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工人日报:上海世博会,百年梦想变现实
2010年04月16日 13:25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的浦东……开办万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设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那时,上海人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中国国家银行分行,就开在浦东呢!”

  你知道吗,这是100年前的1910年,一个名叫陆士谔的中国年轻人写的小说《新中国》中所描绘的情景。奇妙的是,100年后的2010年,谁也不曾料到,书中所说的梦想实现了:世博会就在上海举办。

  1910年,正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时候,人们都在“推牌九”,“设赌局”中昏昏噩噩地过日子,陆士谔却在这样的年份里,满怀信心地看到未来中国的理想之光,描绘出一幅新中国、新上海的盛世美景,并预言了世博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一件多么奇特而又难能可贵的事情。陆士谔用文学的语言讲出科学的理想,难怪人们赋予这本书为“中国首部科学预言小说”。

  在这本章回体的小说里,作者借由一个梦境,兴奋地描写了在上海举办万国博览会,即现在所称的世博会的情景。作者还妙笔生花,预言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众多变化:城市里地铁穿梭,洋房鳞次栉比,海底隧道穿江而过,跑马厅附近修建了“新上海舞台”,恰似如今的上海大剧院,陆家嘴成为金融中心……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形象在陆士谔的笔下初现蓝图。

  梦想照进现实,是这本书的不俗之处。作者当时仅仅是32岁的年轻人,他以行医谋生,曾获上海十大名医之称号。同时兼职写作,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上海滩独树一帜的小说家,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以《新上海》与《新中国》最为著名。

  《新中国》是预言小说,也是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虚构出来的某些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陆士谔的这本《新中国》堪称中国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翻阅此书,仿佛推开一扇大门,让读者从百年前的封建陈腐气息中跃然而出,迎面扑来的是芳香四溢、五彩缤纷的瑰丽景色。

  《新中国》的意义在于作者的大胆想象,合理预测。比如,某些科学发明当时尚未出现,他的小说里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地铁、海底隧道等,与100年后的上海情景惊人地相似。还有空中自由车,水行鞋,暖气沐浴等,虽然至今未能实现,亦能给人以启迪。他的表达不像一般科幻小说那样信马由缰,飞龙走蛇,不管不顾地与现实脱节,而大多数是合乎科学规律的。由此联想到这也许与作者严谨的行医生涯有关,人体的经络有其生发的自然规律,城市的走向也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

  另外,书中还多次借男女主人公之口,表述出科学创新的思想:“天下事,本没什么一定,都是人自己做出来的。”“天下的事物,没有一创造就完备的。总要经过多数人的研究,多数次的改良,才可以臻到完全地步。”“进化两个字,是没有止境的。”100年前的人尚且如此,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岂能不自强不息?

  最后要提一句的是,我的这本《新中国》是从网上买的,明朗春日,我坐在电脑前,食指轻点鼠标,这本书就从遥远的书库里甄选出来,再经过配送,运输,由快递员传递到我的手中。倘若100年前的陆士谔知道此事,不知会不会在书斋里,在著述的间隙中,微微抬起他的头,眼睛一亮……(多多)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