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犹太区温暖记忆:安全港湾异国人民和睦相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犹太区温暖记忆:安全港湾异国人民和睦相处
2010年05月07日 13:42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走进上海虹口区略显拥挤的旧时里弄,看着两旁红砖灰瓦的欧式三层连排小楼,再到霍山公园内的犹太人纪念碑,时间仿佛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当人们仍沉浸在对上海世博园内以色列馆“海贝壳”的无限遐想之际,记者7日走访了“海贝壳”的设计者渡堂海祖辈在上海的避难之所,重温了上世纪发生在十里洋场的一段难忘历史。

  安全港湾

  踩着吱吱作响的木制地板,记者走进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里曾是一座犹太教堂,门口的留言簿上,人们用英文、希伯来文、汉语、日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抒发着对上海为犹太人提供庇护之所的感谢之情,字里行间无不显露了对这段避难生活的深深眷恋。

  纪念馆工作人员说,从上世纪初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离反犹浪潮和纳粹的疯狂迫害,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前往上海避难。此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将难民们迁移至虹口一个狭小拥挤的区域,设立被称为“隔都”的隔离区。该区西起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也就是如今人们常说的“上海犹太难民区”。

  一位在此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古稀老人对记者说,自他记事时起,这里就住满了来避难的犹太人。还记得当年,一辆辆满载犹太难民的大卡车源源不断地从离此不远的外白渡桥驶往犹太区,场面十分壮观。

  前上海犹太难民伊夫琳·鲁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明天我将开始在一个陌生城市里的新生活,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不熟悉的气候和人群,然而在那里,我们是安全和自由的。”

  的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上海给这些多半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港湾。这些难民随后按照欧洲的生活习惯在此建立了教堂、学校、剧院、咖啡馆和公园。由于来自奥地利的犹太人较多,该区域一度被称为“小维也纳”。难民们与当地中国居民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度过了一段充满温馨记忆的岁月。美国前财政部长迈克尔·布卢门塔勒就曾在这片犹太避难区里卖过面包,并居住长达8年之久。

  走出纪念馆,穿过红瓦灰砖的犹太人小楼,记者来到了霍山公园。这个街心公园是当年犹太难民休闲的胜地。百老汇剧院顶层的屋顶花园更是犹太伴侣十分钟爱的婚礼举办地,直至去年仍有犹太夫妇专程来此举行婚礼。

  世纪轮回

  时光流转。多年后,带着一颗颗感恩的心,许多原来的犹太难民或是他们的子女又回到这里怀念故人、探访旧居。纪念馆负责人楼琪琦说,每年都有数万犹太人回到这里寻根,其中就包括世博会以色列馆“海贝壳”的设计师渡堂海。

  当年,渡堂海的祖父母为躲避针对犹太人的迫害而迁居上海。1919年,渡堂海的母亲就出生在这座城市。谈到自己与上海的渊源,身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渡堂海拿出一张他母亲与家人在上海时的合影。泛黄的相片上,渡堂海的姨妈身穿旗袍,留着当时上海流行的卷发。

  渡堂海说,母亲晚年还对上海念念不忘,让他借游历中国的机会寻找老宅。但由于时间匆忙、资料散失,母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后来,在热心的上海市民帮助下,渡堂海终于找到了当年母亲一家人在上海居住的街道。

  “这是一个关于轮回的故事,”渡堂海说,他的梦想就是回到中国,回到母亲的出生地,完成一段人生旅程的轮回。

  渡堂海的希伯来语名为哈依姆·多坦。他说:“在希伯来语里,哈依姆的意思是‘生命’。当你给一个孩子取这样的名字时,你就给他赋予了很多意义。对于我来说,中国给了我生命,我将永远对中国人民抱有感激之心。”

  今年3月访问上海时,渡堂海在几位中国朋友陪伴下,专程前往母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岁月流转,如今的街景与母亲的回忆已大不相同,老宅早已不存。行进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座建于1919年的两层小楼。

  “外祖父母告诉过我,他们在上海的家就是这样的小楼,当时住在二层。夏天,一家人和中国邻居一样,晚上就睡在凉台上……”渡堂海说完双眼望向窗外,他仿佛看到了数十年前那个月朗星稀的上海夏夜。

  上海情结

  二战结束后,在沪犹太人逐渐离去,并把他们的上海情结带到了世界各地,犹太老人萨拉·罗斯就是其中一位。

  来到罗斯位于耶路撒冷的家,记者仿佛走进一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传统家庭,满眼尽是古香古色的中国家具和工艺品。罗斯说,看着这些老照片和艺术品,她觉得犹如依然生活在上海,当年十里洋场的繁荣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罗斯一岁时,全家从俄国迁居中国东北。她在那里读书、成长,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并与出生在哈尔滨的犹太青年艾利·罗斯相识相爱。1939年,这对新婚夫妇从东北移居到繁华的上海。

  提起六七十年前的上海,罗斯仍然一脸神往。关于在上海的生活细节,这位94岁的老人仍然清楚记得:家里的小脚保姆、儿子上下学乘的黄包车、商店巨大的展览橱窗……而最令她念念不忘的,是中国人的善良和诚实。

  “生活并不一帆风顺,但人们对我们非常好。”说到这里,坐在轮椅里的罗斯不禁握紧记者的手,“当时我家有个中国保姆。离开上海时,所有的行李都是她帮忙打包……那天走出好远了,她一路喊着我的名字跑来,追着送过来一枚我落在家里的戒指。”

  上海,不仅记录了罗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里也是她事业的起点。她曾供职于当年全上海最大的照相馆,负责联系推销拍照业务。正是从那时起,她逐渐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与丈夫在二战后成立了独立摄影工作室。1948年,罗斯全家迁居耶路撒冷后继续从事摄影工作,她担任以色列总统府的专职摄影师长达数十年。

  罗斯说,第一次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总统府拍照时,总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欣赏她精湛的摄影技术,问道:“你从哪来的?”她举起相机自豪地说:”我来自上海!”从那以后,罗斯和丈夫用相机定格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

  忆起当年和首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林真合影时的情景,罗斯说,她当时激动地像个孩子,仿佛收到了远方亲人的消息。“离开中国那么久,我从没想到自己竟然能见到来自中国的大使!你知道吗,那一刻我心跳快极了!”

  多年来,老人一直留意关于中国的各种消息。提起世博会正在上海举行,罗斯说,上海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一定会有更多人爱上她。(丁宜 陈勇 马晓燕 袁震宇 黄恒 郝方甲)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