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的中国之旅 “展品”成人类文明进程见证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会的中国之旅 “展品”成人类文明进程见证者
2010年05月11日 14:4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诞生于1851年的世博会,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一起被公认为全球三大顶级盛事。世博会也被形象地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

  迄今159年时间内,世博会已在近30个国家举办了124次。其中大多在发达国家举办,如美国已举办过17次,法国举办过13次,日本也已举办过5次。

  如今的世博会,已从最初的单一的展览会,演变为一个国际化高端平台。各国政府都希望借助世博会,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最新的发明,表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思考。

  从最初作为英国“日不落帝国”工业文明的产物,到见证美国经济大国的崛起,再到被认为是日本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世博会似乎无意中扮演了世界经济版图变换交替的国际化舞台。

  2010年,世博会终于来到中国,来到上海。

  世博会 “展” 什么

  ——吴仪的“命令”与世博的“笑话”

  世博会的到来,让中国人激动、兴奋,但也疑惑、困惑:这一世界顶级的博览会该怎么做?场馆内应该展什么、看什么?

  “不要把你们的地方馆搞得像成就展”。这是国务院前副总理、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前主任委员吴仪在2009年上半年上海世博会建设期间的一次工作会上提出的要求。当时,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方馆”正在筹备建设中。

  吴仪对各地官员的这一直白、不客气的提醒,甚至可以被理解为强硬的“命令”,在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看来,是说到了点子上,一句话就点明了世博会的真谛和宗旨。

  “世博会自诞生起,就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展览。世博会是通过展示人类技术和进步,探讨人类发展中遭遇的共同难题。”朱咏雷副局长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重复强调世博会的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和展会使命。

  历届世博会的展览内容,也都充分验证了世博会的这一主旨,历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展品,都是人类不同时期文明的代表或象征。

  例如,在1851年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上,展示了代表当时人类工业文明的蒸汽机和电报;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留下了由著名作曲家施特劳斯亲自指挥的名曲《蓝色多瑙河》;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展示了贝尔发明的电话;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初次展出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第一次放映了电影,等等。

  可见,历届世博会集中融合和展现了参展的世界各国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世博会成为展示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舞台,展现了人类在多个领域的奋斗进程,并启发人们共同思考未来。

  据介绍,世博会举办权的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不亚于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

  为争办2010年世博会,早在2000年3月,中国政府就专门成立了由国务委员吴仪担任主任委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委员会。当时的申博委成员单位多达14个:中宣部、上海市、外交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等。之后又四次向世博会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国际展览局的全体大会作陈述报告。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代表经过4轮投票,中国才最终击败韩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在中国,世博会的知名度,远低于奥运会和世界杯。据说,在上海世博局内部流传一个笑话:不少国人在得知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第一反应是“世博会的规模比得上广交会吗”?“世博会上卖什么东西”?“世博会上的东西一定很贵吧”?

  “世博会不是商品交易会,世博会也不卖任何东西。”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调侃说。

  调侃归调侃,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朱咏雷,可能也担心各省级政府在上海世博园的“地方馆”,以及中国企业自建的“企业馆”,内容和形式能否真正契合和体现已有159年历史的世博会的展览主旨。为此,他在各种场合,不论是面对媒体采访,还是内部会议和工作会议上,不断重复和强调世博会旨在“探索人类遭遇的共同难题”这一核心主题,提示和强调世博会展品的特殊性和标志性。

  世博会“展品”

  ——人类文明进程的见证者

  “非文明不展品”,这是世博会从诞生起就先天具有的高贵基因。

  面对中国首次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都搬来了自己的国宝级展品:法国的著名雕像《思想者》、丹麦的象征“小美人鱼”铜像、捷克的幸运之神浮雕、卢森堡的金色少女雕像、奥地利的茜茜公主画像、波兰的国宝肖邦“圆舞曲”、比利时的“尿童”小于连雕像、中国的针灸穴位铜人……

  每一件国宝级的展品背后,不仅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所在国家的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象征。

  这就是世博会。

  1851年的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被称为世博会的鼻祖。1850年,4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决定在伦敦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博览会,希望借此机会确立英国在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

  于是,1851年,女王邀请28个国家参加此次不以交易为目的的博览会。此次博览会展期为140天,参观人数达630多万人次。世界各地近14000名参展者提供的10万多件展品中,一半多来自英国厂商: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气压机、起重机、机床、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模型,甚至武器装备等。

  这些代表和标志英国工业文明的展品,震惊和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人们感受和见证了英国这个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的先驱的技术强势,“日不落帝国”获得了毋庸置疑的经济强权。与此同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1901)也成就了大英帝国的盛世巅峰。

  风水轮流转。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宣告了美国的崛起。1893年,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芝加哥举办了世博会。菲力斯摩天轮、爆米花、口香糖、麦片还有穿着黄色广告服的柯达小姐,成为这届世博会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展品。这届世博会被誉为“美国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宣告美国跨入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在经济与科技领域已可与传统欧洲强国匹敌,并从此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经济实体。

  大阪是亚洲第一个举办世博会的城市。1970年大阪世博会,被认为是日本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复苏并飞速发展,1964年还成功举办了东京奥运会,第二年便乘胜追击申请1970年世博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最受关注的作品是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和美国馆中由阿波罗登月带回的月亮石。大阪世博会使日本进一步打开国门,重新融入国际社会,迎来其现代化时代。

  从世博会的举办地与全球经济主体的崛起对比,有分析人士认为,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展示舞台,世博会见证了“世界中心”的交替。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