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保险化解自助游背后的风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如何用保险化解自助游背后的风险

2010年08月24日 12:2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助游因为其极大的自主性,使游客能玩得随心尽兴,而持续升温。出门在外,安全永远是最受关注的话题。我们在制定出游路线时往往会详尽地了解该地的气候、地理、卫生状况、文化习俗、社会治安、医疗急救服务等情况,旅行保险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根据优保网提供资料,旅行保险的咨询量以驴友和散客为主,这部分人群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但是不太了解保险产品,往往投保一份短期的意外保险了事。

  我们把自助游游客按目的地分为两类:大众路线、探险性质;按出行方式分为两类:自驾游、徒步+公共交通搭乘。

  大众路线,即旅行路线和目的地是开发成熟的旅游路线和景点,这种安全系数较大,旅行者投保一份涵盖旅行期间的短期意外险即可。建议是除了意外身故/残疾保障之外,还要有意外医疗保障。

  按探险性质,可以分两种情况考虑,一是参加热门的风险性较高的娱乐运动,比如:潜水、滑雪。意外保险一般将这些项目作免责处理,但是顺应市场需求,也有保险公司开始推出承保这些热门运动的保险产品,比如:美亚的畅游神州。优保专家提示:高风险娱乐项目的可保建立在这些运动的经营场所是正规合法上,而进行竞技类比赛的也不属于旅游险的承保范围。比赛出行的人员可以向保险公司咨询专项的体育赛事保险,在投保时要注意查看责任免除的相关说明 ,以确定该产品保障范围可以涵盖自己的需求。

  第二种情况,旅行路线和目的比较小众,比如人迹罕至的原始生林、穿越无人区这样挑战性质较重的。目前从市面上的产品来看,这种保险公司是不承保的。很多人不能理解,认为这种高风险的才是需要投保的,而保险公司又不保,买保险还有什么用?我们理智分析一下,保险公司的经营不是一个投机性质的赌博,保险产品是建立在对各项风险科学的分析上,通过风险均摊的方式,帮助人们实现风险转移。退一步讲,保险公司要开发探险运动的保险,首先要有大量的数据供分析,而现在探险性质的旅行还是很小众的。有需要的团体可以向保险公司咨询,定制一份保险,如此前生命人寿承保2005 “极度体验7+2”南极探险活动。

  对于自驾游的旅客,大部分都投保了较完全的车险,这样是不是足够了呢?首先,车险涉及对人的保障有两个方面:第三者责任险(交强险属于强制投保的第三者保险)、车上人员责任险。

  车险中对第三方的界定是不包括本车发生事故时的驾驶员及其家庭成员的。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防范被保险人为了获取保险金而对家庭成员进行故意伤害。

  车上人员责任险在何种情况下发挥作用呢?如果出险,并且是被保车辆的责任,那么保险公司会按照事故责任按比例进行赔付。如果责任不在被保车辆,保险公司是不承担赔付责任的,这该由肇事的对方车主及其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祈祷对方家境殷实或者投保了足够的三者险……并且这个项目对事故发生时,不在被保车辆上的人员不承担保险责任。

  综上,车险对自驾游客的保障还是有缺失的,建议自驾游客根据出行路线投保一份涵盖一般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赔偿责任的旅行意外险,无论乘车、自驾还是下车漫步都有一份保障。

  旅行者还可以考虑投保带有旅游救援项目的保险,特别是到当下热门的滇川藏等地,比较偏远,医疗机构分散,设施也可能比较落后,外地游客出险后可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拨打保险公司救援电话得到帮助。

  小贴士

  一般意外保险和旅行意外险的关系:一般意外险也称综合意外保险,主要涵盖意外身故/残疾,意外医疗的保障。旅行意外险是综合意外保险的衍生,可以理解为旅行期间的短期意外保险。但是随着旅游项目的发展,旅行险也增添了许多特定内容,如,旅游紧急救援、高风险娱乐项目、旅行延误、行李/证件遗失等,使旅行险产品更加贴合游客需求。而对于一般的旅游路线,像故宫长城这些开发成熟的景点,客户若投保了一年期的综合意外保险也是适用的,不需要在另投旅行险。

  旅行救援都包含哪些项目?

  救援一般涵盖安排就医和承担医疗费用、紧急转院、医疗送返和后事安排,也有的会包括紧急搜救,我们可以从保险责任中找到相关的说明。(陈天翔)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