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报揭秘地产资金动向 需求端抑制效果渐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银行中报揭秘地产资金动向 需求端抑制效果渐显

2010年08月24日 14:17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透过银行半年报数据和压力测试可以发现,上半年的地产调控政策在需求端已经产生些许抑制效果,但是开发端的需求依旧旺盛。

  房贷深度体检结果乐观

  近期,随着各大上市银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陆续在各地举行,在和媒体的一问一答中,银行房地产贷款重度压力测试结果已经初露端倪。

  上周一,在民生银行中期业绩报告会上,民生银行授信评审部总经理石杰对在场媒体表示,该行已经在内部进行了重压力测试。其假设情况为房价下降30%、利率上涨162个基点、信贷规模减少40%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下滑1.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民生银行仍可以保持盈利。同时,即便按房价下降40%计算该行也可以维持盈利,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8月18日,在交通银行中期业绩报告会上,该行副行长钱文挥对外表示,交行已经按照房价下跌30%、40%、50%三种假设情况进行了压力测。其结果表示,和之前最高跌幅30%的假设测试结果类似,即使在极端情况下,房价下跌50%,对该行的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依旧有限。

  另据消息称,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方面的情况也均比较类似,在目前的测试范围内,不良率的上升空间有限,风险可控。

  和上次房价最多下跌30%的假设不同,此次被假定的最极端跌幅上升到了60%。同时,消息还称,监管机构还计划对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南京、杭州、广州等7个房价前期上涨较快、风险较高的重点城市开展后续压力测试。

  “这是一个被平均了的结果,不同的城市的情况应该差异较大,京、沪等地的分支行的影响可能要比这个结果严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对记者表示。

  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则对记者表示,目前的压力测试结果可能并不客观,因为在地产行业很多资金最初并不是以开发房地产的名义从银行贷来的,挪用现象较为严重。

  “如果对银行资产状况影响不大,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执行的态度将更为坚决,更为彻底。”《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这是投资者和地产商共同的一种心理,也是银行房贷二次体检备受关注的一大原因。

  抑制需求端效果初显

  无论是房贷压力测试,还是银行多套房房贷政策的变化,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已经从宏观面上转向了具体的细节。在此过程中,观望、言论、判断充斥着整个市场,没有人能为此下一个确凿的结论。但是,从最新的银行半年报数据中,依旧暴露出一些无法掩盖的事实。

  半年报数据显示,中信银行在报告期末的房地产开发业贷款余额为604.98亿元,占比达到6.33%,比去年年末的余额增加了141.86亿元,占比增加了0.7个百分点。但该集团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占比则较上一报告期有小幅下降。

  招商银行在报告期末的房地产业贷款金额为1116.20亿元,比2009年年末增加了210.93亿元,占比达到8.39%。住房按揭贷款总量在六个月内有所上升,但占比则下降了0.28%。民生银行半年报则显示, 该行零售贷款中,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较2009年12月31日的数据上升了6.51%,但占比则下降了10.28%。而其房地产也的贷款则比去年年底增加了180.04亿元,占比也有小幅上涨。

  “这说明,随着银行叫停二套房、三套房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的数据波动还不明显。”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东莞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宁宇则对本报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是在4月中才开始的,有一定滞后性。同时,可能银行对原有项目贷款还是继续提供信贷支持,只是在部分新项目贷款上予以一定控制,既避免紧缩幅度过大形成不良贷款,又能适当控制风险。因此,调控的成果显示在需求端尤其是压制投机需求来控制风险,相应数据反映在房地产相关贷款上可能主要是个人按揭贷款。

  确实,三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半年报同时出现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却较之前下滑的现象并非偶然,这可能意味着,政府的调控措施在抑制投机性购房的方面已经开始显示了作用。但是,依旧增长,并且占也在同部提高的房地产开发商贷款数据则表明,国内目前的房地产开发势头依旧旺盛。 (记者 张艺良)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