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商品或陷新一轮调整 空头思维正逢其时

2011年01月12日 13:5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期市资金总体流出的背景下,存量资金向股指集中的趋势非常显著,2011年股指期货的王者地位将进一步强化;

  目前看来,美元指数一轮中期的上行已成较大概率事件,商品市场很可能将步入新一轮调整;

  在多空因素交织的背景下,商品市场后期多头机会不大,投资者转为空头思维正逢其时。

  股指为王时代到来

  股指期货上市后呈现了与商品期货迥然不同的特点,对现货标的物到期强制收敛、参与者相对成熟、市场力量较为均衡因而基本不具备隔日操纵性等一系列特点导致其波动性虽然较大,但运行状况却一直非常稳定。近期在管理层大幅提高商品期货各品种保证金比例、取消日内平仓手续费减免优惠等政策的刺激上,商品期货总体持仓量和成交量缩减幅度惊人,全市场总体成交和持仓均缩减50%以上,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螺纹钢:成交量已缩减到原先的10%左右。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商品期货的交易难度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股指期货原先的保证金比例劣势已经消失、交易费用优势则进一步凸显,导致了股指期货的相对“可交易性”大大提升,下图对股指期货上市以来各品种基本情况所进行的对比清晰的表明:股指期货日内波幅在所有品种中排名前列、日间跳空幅度最小、波幅跳空比达到大部分商品的2倍以上。由于在股指期货上进行过夜交易无需为隔夜跳空过度担忧,做日内交易也无需为错过隔夜行情而惋惜,因此当前在期货市场资金总体流出的背景下,存量资金向股指集中的趋势非常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后,商品期货无论在日间趋势还是日内趋势上跟随股指的现象已经较为显著,结合上述分析的一些新现象,我们预计2011年股指期货的王者地位将进一步强化。

  美元仍是商品走势指挥棒

  总体而言,震荡偏弱是2011年初期期货市场的基调,各品种涨跌幅度差异并不大,表现出的强弱差异主要源于基本面差别。

  笔者认为,市场存量资金逐步向股指期货集中而流出商品期货市场,商品市场在保证金比率上升和手续费优惠取消等调控政策的压制下行情活跃程度降低、趋势较为不明,国内打压通胀的政策环境较严厉是期货市场近期运行的主要特征。而造就2011年初期货市场尤其是商品期货市场的这一轮调整的核心原因还是美元近期的走势。

  2010年上半年,欧洲债务危机的发酵以及与之伴随的欧元/美元汇率暴跌而美元指数和黄金暴涨是影响整体商品走势的核心逻辑,金属和金融属性较强的品种(如橡胶)的走势基本与美元呈现了长达半年的反向关系,而在2010年下半年,随着欧债问题淡化、通胀因素逐渐明朗、各品种供需面逐步偏紧和股市的大力度反弹,市场总体呈现冲高格局。

  当前时点上,股指走势所反映的总体金融市场氛围、通胀问题的进一步发展方向、美元和黄金走势所反映的欧美经济增长前景和全球市场风险偏好程度这三方面因素将成为影响2011年国内期市的三大核心主题。笔者认为,美元指数从去年11月初开始的反弹恰恰是当时处于热火朝天状态的商品期货见顶跳水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与之共振的因素还有国内股市的阶段性头部出现,美元当前的这一轮涨势在目前看来是具备延续性的,从当前形态来看,一轮中期的上行已成为较大概率事件。

  短期总体偏空

  在短期内,笔者对股指和商品期货总体持偏空观点,除了刚才提及的美元走势因素之外,频繁爆出的股市天量再融资需求、国内地产调控政策可能加码、管理层对通胀问题的高压姿态以及人们对欧洲经济运行前景的忧虑等诸多问题,给当前的期货市场带来了较为浓厚的空头氛围:前期最为强势的铜、豆油、橡胶等品种在逼近2010年内高点后出现的这轮调整已隐隐呈现双头态势的迹象;化工品被前期高点处形成的极强的岛型顶部形态压制;纯农产品则受到政策的严格管制很难表现出弹性。总体上,在多空因素交织的背景下,后期多头机会不大,如果前边提到的一系列风险因素得以进一步明朗,那么市场步入新一轮调整或将难以避免。

  在操作策略上,建议前期在各品种底部区域累积的多单可以考虑在尚有部分利润的情况下出场,投资者将思路转换为空头思维则正逢其时。对于短线投资者而言,由于保证金比率和手续费等问题的影响,诸多品种的日内流动性已经显著下降,投资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股指或铜、锌、橡胶等主流商品品种,在成交量明显下降的品种上进行短线交易意义已经不大。(华泰长城期货 陈伟刚)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