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评论:上市公司缘何热衷理财放贷

2011年09月09日 09:0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热衷于从事金融投资,短期内可能为企业创造巨额的利润,但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而原本应该用于补充现金流、项目扩建等实业的募集资金加速向虚拟经济的流动,造成了实业空心化的潜在危机,动摇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记者高国华A股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报披露已经“收官”,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的繁荣景象,为2011年的上市公司中期考核交上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也给近期疲弱的A股市场带来一抹亮色和期待。然而,人们在梳理和总结半年报时也发现,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和高利委托贷款正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购买理财产品、提供委托贷款的上市公司公告频频出现。

  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质疑,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的背后,有可能加剧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上市公司理财放贷盛行

  从炒房到炒股,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投资近年来并不鲜见,但将大规模资金购买银行、信托理财产品、提供贷款、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则是今年上市公司兴起的新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1日,有关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的公告一共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近38%。而在本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上述数据或仅仅是冰山一角,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许还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并没有公诸于众。

  而除了委托贷款外,上市公司还热衷于购买各种理财产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少有58家公司发布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涉及金额超过了200亿元。仅8月份以来共有多达11家上市公司购买了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

  其中,海螺水泥、陕鼓动力分别斥资40亿元、26.5亿元投资各种理财产品,其手笔之大令人吃惊。中卫国脉、士兰微、东阿阿胶、漫步者、双汇发展等一批上市公司也都斥资上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如果上市公司热衷理财产品还能说是为闲余资金“保值增值”,那么对外放贷就是直奔着赚取高利息收入而去的。据了解,上市公司在对外提供委托贷款时,贷款利率都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其中有多笔委托贷款的利率甚至超过了20%。

  最典型的莫过于上市公司时代出版近日发布的一则委托贷款公告,称公司将6000万元交付交通银行安徽分行进行放贷,年利率为24.5%,按季付息。时代出版的这一贷款利率是银行贷款利率的3.88倍,超越了香溢融通之前保持的21.6%年利率,成为A股上市公司放高利贷年息的最高代表。

  从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利率排前十位的数据看,浙江上市公司占7家,分别是香溢融通、卧龙地产、ST波导、杭州解百、卧龙电气、维科精华、升华拜克,共发放10.35亿元贷款。一些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国有控股公司,如中国中铁、中粮地产、现代制药、红日制药等也加入委托贷款的发放大军之中。

  而梳理这些委托贷款的去向还发现,除了向关联企业提供委托贷款外,不少资金流向了银行融资渠道遭封堵的地产领域。如武汉健民今年2月就借给主要从事酒店、地产投资业务的武汉汉口饭店委托贷款1.5亿元,年利率为20%;杭州解百则委托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城西支行贷款5000万元给杭州莱茵达枫潭置业有限公司,该委托贷款用于枫潭置业房地产项目开发资金周转,期限一年,年利率16%;ST波导亦向淮安弘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放5000万元委托贷款,年利率为18%。维科精华今年初放出的1.5亿元委托贷款,对象凯翔集团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也是地产。

  失控的产业资本

  面对触目惊心的上市公司理财放贷事实,很多人不禁要问,动辄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投向理财产品或放贷,上市公司真的有那么多“闲钱”吗?是什么让上市公司这样的产业资本摇身变成了“金融资本”?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201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环境的确给这些“不务正业”的上市公司提供了放贷的土壤,信贷的进一步紧张,使得规模或是资质不达标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难以利用正规途径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为了保障企业经营,它们被迫只能选择高息贷款来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转,有的甚至寻求地下钱庄等非法机构所提供的非法金融服务。

  相比之下,背靠资本市场大树,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其在间接融资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从银行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也是其资金充足的重要原因。此外,超募现象和超募资金监管的缺位也成为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重要来源。数据统计,2009年A股IPO重启以来,资本市场出现了一批手握巨额超募资金的上市公司。如创业板整体超募比例甚至达到了199.2%。按照网上发行日期计算,在2011年上半年164宗IPO中,预计募集资金为717.49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则达到1607.75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24%。此外,超募身影不仅在新股IPO时时隐时现,更存在着增发时阴谋“圈钱”的嫌疑。

  “超募现象的普及与超募行为的无约束,导致了上市公司口袋里大量闲钱的存在。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原应投入实业的闲钱又源源不断向虚拟经济领域输送,并反过来助推了中小企业借贷的成本。”业内人士表示,换言之,越来越多的大企业正依托“上市”的强势平台,将以“实业”名义募集的资金投放到虚拟市场。如深圳惠程利用定向增发的本应存入专项账户的4.52亿元先后五次购买中国银行吉林分行的理财产品,共获利息100.59万元。

  风险隐患如何防范

  在业内人士看来,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热衷于从事金融投资,短期内可能为企业创造巨额的利润,但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而原本应该用于补充现金流、项目扩建等实业的募集资金加速向虚拟经济的流动,造成了实业空心化的潜在危机,动摇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这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不合理分配。”海通证券产业经济高级分析师刘铁军说。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师认为,上市公司涉足委托理财本无可厚非,但在高利益驱动下,很多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变相发放高利贷的行为,放大了信贷风险。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表示,众多上市公司参与高利贷将抬高社会融资成本,有掏空实体经济的潜在威胁。

  实际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炒股、理财、高利贷的利息,正成为一些主业低迷的上市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如武汉健民半年报显示,公司对外委托贷款取得1304.41万元的收益,同期净利润为3619.62万元。金陵饭店上半年净利润为2910万元,而其5月27日公布的为期一年的2亿元对外委托贷款将为其赚进2400万元。ST波导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3514.58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所取得的收益为1773.83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50.47%。

  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上半年非经常性收益超百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多,其中相当部分来自炒股和发放“高利贷”,部分上市公司的放贷收益甚至超过主业。把富余的资金拿去以钱生钱以提高公司股价,这看似对投资者有利,但随之而来的巨大风险很难控制。

  “按照现行贷款通则,委托贷款是允许的,但立法者的本意是允许个人做委托贷款,而不是企业,上市公司如果将贷款作为数目巨大的、经常性的生钱之道,是违规行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少军认为。

  证券市场的功能原本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目的是让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以发展壮大,如果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甚至募集资金挪作他用,而不是安心发展主业,这就有违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初衷。

  近期央行将准备金征缴范围扩大至保证金存款,就意将银行表外信贷业务挪到表内降低信贷风险。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表示,证监会要加强募集资金用途监管,相关部门也要缩小大企业跟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差距。高国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