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我国货币条件适应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需求

2011年09月13日 10:2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秋节小长假期间,央行不仅如期公布了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而且还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解读了8月份经济金融数据背后所隐含的“故事”。

  表面:M2增速回落 实际:M2未覆盖全面

  9月11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存贷款增幅均有所回升,广义货币增长幅度进一步放缓。

  8月份M2同比增长13.5%,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低1.2个和6.2个百分点。9月12日,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M2增速从高位向常态平稳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尽管目前M2增速看起来比过去低一些,但实际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相适应的。

  该发言人称,目前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增多,公众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等产品迅速发展,加快了存款分流,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使得目前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央行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和中央财大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都表示,如果按照温家宝总理在署名文章中所表示的,要尽量使得物价涨幅在下半年降得多一些,那么,货币政策尚难言放松。

  表面:CPI小幅回落 实际:通胀压力未减

  而随着今年货币增速向常态回归,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8月份CPI同比增长6.2%,较7月份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稳健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正在持续显现。因此,市场上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始终此起彼伏。

  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尽管8月份CPI涨幅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且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因此要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国际上,全球经济增长日益放缓,发达经济体仍是宽松基调,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增无减。从国内看,过去两年投放的巨量流动性,短时间内还将推动包括CPI、PPI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在内的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

  有专家指出,货币政策总体基调将继续保持稳健,但将更注重审慎平衡和前瞻把握,进一步增强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只不过,在数量型工具操作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型工具,实现控制物价的目标,是一个必要而又现实的选择。

  央行也表示,目前我国一些价格上涨的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并没有根本消除,通胀水平仍然偏高,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需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要继续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加强理财产品的规范引导和管理,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防范系统性风险。

  “通胀见顶取决于公共投资持续减速。”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应该从扩张的状态转变为紧缩的状态。如果财政政策结束扩张,货币政策出现结构性调整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表面:信贷多增不满百亿元 实际:直接融资大幅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485亿元,同比多增93亿元,较7月份的4926亿元有所上涨。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新增信贷数据高于此前市场预期,但幅度有限。8月份信贷可能在“三农”、中小企业和保障房贷款方面增加较多,信贷规模的管控出现“定向宽松”也在市场预料之内。有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将得到更好的满足。而鉴于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未来信贷规模的管制将可能会有所放松,因此今后几个月的货币信贷数据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

  央行新闻发言人12日表示,从今年以来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看,增长速度并不慢。截至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仍达到16.4%,比

  2000年至2008年平均水平15.5%高0.9个百分点。8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485亿元,比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2010年同期还多增近百亿元。今年以来信贷投放节奏的主要特点是更加均衡。同时,融资结构在多元化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上升,1月至7月,社会融资规模为8.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只占56.2%,其他如债券、股票等多渠道融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说,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增长。记者 李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