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汇率一路下跌创新低 欧元会否成为市场“弃儿”?

2011年09月14日 07:4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动荡不安的欧洲市场又传来坏消息,随着希腊国债出现违约可能性的加大,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再度引起全球对欧元区经济的恐慌。12日欧洲股市多数出现大跌,加上希腊被传将退出欧元区,法国的三大银行有可能在本周被穆迪降级,以及欧洲央行一位官员因意见不合辞职等诸多因素的叠加,使得欧元汇率连连下挫,甚至有投资者担忧,欧元若继续疲软最终会被世界所抛弃。

  欧元区国家几乎都撞“红线”

  上周,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宣布,欧元区通胀风险不再偏于上档,同时提示经济增长趋缓。这使得投资者普遍预期欧洲央行或将由先前的加息转入降息通道,引发了市场恐慌。欧洲各主要股市、汇市一片惨绿。在一系列利空消息的打压下,欧元汇率自上周以来一路走跌,至本周一下跌0.29%至1欧元兑换1.3616美元。12日亚洲交易时段,欧元对日元以及美元汇率分别创出10年及7个月新低。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将欧元形象地描述为“在‘红线’之上运行。”之所以如此形容,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10年前成立欧元区的时候,《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了对加入欧元区国家的基本要求。其中有3条最核心,也是加入欧元区的3条“红线”:其一,加入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3%;其二,加入国家公共债务不能超过GDP的60%;其三,国家的长期利率不能超过3%。第一条是硬规定,必须遵守,其它两条可以有所波动,但是不能长期高企。但照目前的情况看,几乎所有的欧元区国家都违反了这3条。

  赵锡军认为,从理论上来讲,达不到加入标准就应该退出或者解散,欧元就有可能会崩溃。然而由于已经成立了欧元区,在很多国家达不到条件的情况下,放松要求,以维持欧元区。而且现在违反条约规定的国家越来越多,超出“红线”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长期利率高企,有的甚至超过本国的财政赤字。

  政府赤字导致欧元疲软

  究其原因,赵锡军认为,根本在于欧元区这些国家,维持福利社会所需成本超过了国家财政所能承受的能力。随着福利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长期超高,财政收入上不来,支出又十分巨大,长期积累使得政府负担非常重,政府赤字由此产生。而解决赤字问题就发行债券,其结果就使得很多国家赤字越来越大、债务越来越重。

  同时,赵锡军认为,美国的债务危机也对欧元造成了冲击。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使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同时也引爆了欧洲债务危机这颗地雷。而欧债危机的爆发,直接动摇了欧元在金融市场上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欧元目前这种低迷的状况在短时间内的确很难解决。一方面是受希腊债务危机的拖累,另一方面是葡萄牙、西班牙,甚至包括意大利等其它一些欧元区国家,也都债务缠身。欧盟内部经济是高度一体化的,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法国。法国是欧洲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之一,如果它也受到波及,那么整个欧洲经济的前景就会比较困难。

  目前,外界对欧元的走势并不看好,避险趋势严重。曾刚表示,从市场反映来看,欧元的确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为除德国以外的其他欧元区国家,实体经济比日本和美国要弱一些;同时,欧洲是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结构,导致其金融风险的暴露速度比美国市场要慢。银行体系的风险暴露是渐进的,清理问题要花费很长时间。金融危机都爆发3年了,欧洲的问题才开始慢慢浮出水面。所以欧洲的银行业可能还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在未来一二年内欧元的疲软都是可以接受的。

  谈欧元崩溃为时尚早

  虽然现在欧元区国家困难重重,但曾刚仍然认为,现在说欧元崩溃为时过早。因为欧元区已经建立10年了,基础性的建设已经完成,所有欧洲的货币体系、交易、结算,包括金融工具的标价,都是用的欧元,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外汇储备使用欧元。如果欧元突然不复存在了,那么对于这些以欧元作为标价、结算的国家来讲,就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这些国家的经济甚至会造成崩溃性的影响。所以,欧洲国家轻易放弃欧元这样一个统一的货币还是很难的。但是现在固有的财政分立,始终也是欧元无法向好的一个重大阻碍。

  赵锡军表示,目前,欧元持续疲软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而改变这一状况则需要取决于德国的态度和其对救助的考虑,因为目前只有德国有能力维持欧元稳定。如果德国能够下定决心,掏钱来维护欧元区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救助这些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那么欧元在短期内恶化的可能性不会加大,临时的汇率就会稳定下来。然而,赵锡军也提醒,欧元区一些国家,长期财政负担过重、财政赤字加大等问题不解决,就不能解决欧元的根本问题。本报记者 周小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