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中国出手欧债:“陷阱”还是“馅饼”?

2011年09月16日 09: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目前全球的金融问题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各方面都鼓励各国共同探讨找出解决欧债危机的方法。欧洲面临的是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结构性问题,而购买欧债只能解决流动性问题,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央行政策委员会前委员余永定:目前欧元区正处于政策的混乱和分歧之中,德国、法国主导意欲通过危机重塑欧元区的财政纪律,这个时期中国不应该援助个别危机国家。目前欧元区内部的博弈还没有形成解决欧债危机的清晰路线图,在这种时候,中国必须等待。如果对个别国家进行援助,可能会阻碍欧元区最终解决机制的达成。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有许多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形式都是好的。多元化要本着长期、稳定、有利可图、对经济发展有好处的原则。目前如果简单地把大量美元资产转化成欧元的话,不见得是经得起推敲的投资方式。中国应将对美债的投资逐步分散到与中国相关的实体经济方面,但这也需要美国减少对投资的限制。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购买意大利国债要从多方面整体考量。从宏观方面看,欧洲债务危机对未来全球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国如果购入意大利国债,对稳定市场,解决危机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但从微观层面看,购买国债不是捐赠,要考虑经济上的收益和风险。目前,意大利国债价格低,但风险增大。国债体现的是国家偿付能力,除了意大利国债,欧洲其他国家的国债也可以在衡量了风险收益之后进行投资决策。从外汇投资多元化角度看,欧洲国家一些国家控股实体的股份也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对待欧债危机,中国应吸取2008年的教训。欧债问题还在发酵过程中,要中国援手和中国要援手的消息不断。2008年危机大爆发的时候,中国毫无保留地同舟共济,领情的似乎不多,反而形成了吃大户理所当然的感觉。这次应该汲取教训,不能轻信口头承诺,要点实在的干货,哪怕很少。

  (本报记者田鸿伟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