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IMF发布报告:美欧经济下行风险大于新兴经济体

2011年09月22日 11:3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期,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不尽如人意,欧债危机蔓延之势加剧,美国在就业、减赤问题上争议不断,经济数据低迷……面对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的人担忧世界经济进入了“多事之秋”。在国际组织纷纷看空世界经济前景的氛围之下,本周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除大幅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外,还警告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危险阶段”,当前面临的两大下行风险分别来自美国的财政问题和欧洲的债务危机,且欧美经济的风险要明显大于新兴市场国家。如果美国政府和欧元区国家不尽快采取相关政策行动,欧美经济有可能出现严重衰退,世界经济将面临冲击。

  IMF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已步入一个新的危险阶段,经济活动减弱,失衡状况进一步恶化,金融市场近期波动剧烈,下行风险日渐增大。在结构脆弱性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又遭遇如日本地震、海啸,东亚北非动荡等一连串突发事件的打击。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该机构将此前对全球经济增长4.5%的预期值进一步下调至4%,并相应调整了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其中,发达经济体由于在2011年第二季度里出现的抑制经济活动的暂时性因素已经开始逐渐消退,GDP有望缓慢增长,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5%和2%。当然,关键问题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欧洲政策制定者能有效控制住债务危机的蔓延趋势,美国决策者能够在支持经济增长和整顿中长期财政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且使全球金融市场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与此同时,IMF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下调至6%,其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内需,另外如巴西等一些国家也在继续推行紧缩政策,对抗通胀。IMF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内在风险没有欧美国家严重,虽有增幅放缓的趋势,但增长依然强劲,且6%仍是一个极为稳健的增长率。

  在分析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时,IMF认为,尽管在今年7月21日的欧盟峰会上,各方已就如何展开救助达成一致,但近期债务危机的发展态势仍在决策者们的控制之外。如IMF总裁拉加德在8月底全球央行年会上的表态一样,IMF仍坚持称,如果银行自身无法筹措足够的资本应对偿债风险,那么政府应该及时注资,避免银行业出现重组甚至关门的危险。如果经济持续低迷,欧央行应该降息。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在欧元区国家间推进财政整顿等结构性改革,寻求与外部援助之间的再平衡,从而确保这些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不过有分析认为,欧元区领导人目前的行动力还不足以抑制主权债务危机向主要经济体蔓延的态势。目前,在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面对国内强大的政治阻力,德国仍迟迟没有批准7月21日特别峰会上达成的旨在扩大救助机制规模的协议。此外,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大多认为意大利近期出台的预算方案力度不够,对该国政府能否贯彻财政紧缩政策的信心不足,这成为导致周一晚些时候意大利主权信用评级突然遭降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意大利遭降级也从客观上加速了债务危机的扩散。而目前正在包括欧盟、欧洲央行和IMF等“三驾马车”与希腊政府之间展开的决定该国能否获得第六笔援助资金的评估工作仍在进行,虽有零星积极讯号传出,但评估工作将持续到本周末,且具体的紧缩新政仍未公布于众,能否取得实质进展仍存悬念。所以,在欧洲债务问题上,各方迄今仍未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这无疑使危机前景不容乐观。

  谈到美国经济时,IMF认为该国经济活动可能会遭遇更多打击。财政预算上的政治僵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居民储蓄率的迅速增长,加之不断恶化的金融状况,都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民主、共和两党在美国政策走向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让财赤削减措施面临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所以,该机构将美国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从6月份的2.7%下调至1.8%。IMF指出,美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是,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改革来控制债务规模的话,一味地紧缩财政只可能使经济前景进一步恶化。周二公布的美国住房市场数据再次表现疲弱,数据显示,8月份新屋开工数环比下降5%,跌至三月来最低水平,超出市场预期。此外,9月份美国住房营建商信心指数也表现不佳,反映出住房市场的困境还在继续。分析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疲软,供应过剩,消费需求不振,资本市场动荡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善,这在客观上会进一步推高居民储蓄率,以加快去杠杆化的速度。因此,IMF建议美国应制定一个中期财政整顿计划,以恢复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其中,《美国就业法案》可在短期内提振经济,但同时应出台旨在增加税收并削减社会福利等财政支出的政策。记者 张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