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构建高效征信系统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2011年12月19日 16:5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人民银行肩负“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在牵头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高效有序的征信系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和保证。

  积极构建稳健务实的征信系统

  发展信用经济需要征信系统保驾护航。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综合管理工程,征信系统建设不是其唯一的任务,但却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失信惩戒机制的关键。征信系统对解决信息不对称、扩大信用交易、防范信用风险、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008年国务院明确由人民银行牵头社会信用体系部际联席会议。2009年河北省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20个相关部门组成的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连续出台了《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2年)》,对全省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共享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廊坊市公共信用监管信息归集使用办法》等一系列地方促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及应用的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依据现有的数据库分布和信用信息征集、发散的领域不同,河北省现有的征信系统包括中央银行主导建立的金融征信系统、各部门监管信息数据库以及商业征信数据库三大类。三者服务对象不同、功能各有侧重。

  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征信系统已为河北省2503万自然人和31.53万户借款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在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提高公众诚信意识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初,征信系统与河北省环保厅的“企业环境保护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全省范围内的环保行政处罚信息、行政许可信息定期、集中录入征信系统,以信息共享促进“绿色信贷”工作机制落实,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在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支撑的同时,加大了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力度。目前,与住房公积金等部门的横向信息交流合作业已广泛开展。

  目前,全省以石家庄海关的选择查验子系统、省公安厅的经济犯罪案件信息系统为代表的行业监管信息数据库日臻完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发展,全省已有信用评级机构6家,信用担保机构300多家。综合性信息共享平台初具规模,实现部门间行政管理信息的共享和查询。全省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立的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为依托,为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公安、计生委等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提供了支撑服务,开展了全省企业基础信息、人口信息等跨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应用。2011年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家信用门户网站,通过网站平台,公众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工商企业基本信息、国税、地税发票真伪、交管信息、环保信息、公积金信息、产品质量信用记录等10余个部门的信用信息,实现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信息资源共享。

  省内部分地区主导的区域性、专业性地方征信数据库试点初显成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人民银行以张家口市、廊坊市、唐山市为试点,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为突破口,探索区域性、专业性地方征信数据库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整合金融、纳税、环保、质监、法院等多部门信息为中小企业建立综合信用档案,实现辅助政府、服务银行、助推企业的多重功效。目前,廊坊市已开发完成了“金融综合服务系统”,为2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整合企业信用信息42多万条。为缓解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没有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和农户建立信用档案。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全省累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5.02万户,农户信用档案1175万户。各地探索“信贷+征信”、“信用联合体”等模式,应用征集的信用档案扩大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支持。唐山市推行中小企业延伸服务,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组织金融机构为1100家中小企业提供延伸服务2606次,帮助中小企业规范账务体系、完善信息披露,解决问题1657个,为781家经指导服务达到信贷准入标准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67.46亿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