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2012年:信托该怎么把钱“用对地方”

2012年01月09日 14:35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2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湖南调研经济运行情况。这成为新年后财经界的一个重要新闻,也成为许多正在苦心寻找2012年盈利机会的信托人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关键是钱要用对地方。对于信托,这句话似乎更应该说一说。

  历史上,信托与银行信贷往往形成一种翘翘板效应,银行信贷放则信托收;银行信贷收则信托放。在总量上如此,在结构上也是如此。银行信贷顾及不到的地方往往是信托的主要盈利点。这种与银行信贷之间的翘翘板效应造成了两个结果:其一是因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信托的业务是与银行相反的,而宏观政策调控的重点往往针对的是银行,所以信托业务发展方向往往是与政策相逆的;其二是因为信托业务的盈利模式被很多人称为“刀头舔血”,风险更大。这一点在房地产信托业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信托业务发展方向与政策相逆,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上历来有“补充说”和“漏斗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客观评价,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但信托究竟是成为政策的补充,避免政策“一刀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是成为宏观调控的漏斗,削弱政策效力,关键在于两点:政策制定中是否考虑信托的因素,以及信托的量有多大。

  如果说在信托资产规模一万亿、两万亿时,相对于银行信贷,信托仅仅是一个“漏斗”,可以缓冲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的话,那么当信托资产已经超过四万亿之后,这个漏斗的大小还是否合适?对于政策的影响力是在起缓冲的作用还是在起削弱的作用?这个答案就应该重新衡量了。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房地产信托等逆政策性业务品种爆发式的增长,以及政策对于这些产品的多次规范都在说明,这些产品在与政策相逆的同时,不仅在不断加剧着项目本身和行业的风险,也在逐渐变成政策的漏斗。也正因为如此,信托被很多人看做了“影子银行”,许多与政策方向相逆的信托业务,一旦成为了信托公司的主要盈利点,就会被政策规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