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官员粗口咆哮现象频曝 监督缺失致特权意识滋长

2011年09月14日 09:15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因为孩子换座位的事失态,刘建立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咆哮哥’”。

  《法制日报》记者发现,近年来,官员粗口、咆哮的现象不时被曝光,令公众对官员的道德水平产生质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地方政府官员之所以频频在公众面前失态,一方面因为官员普遍存在政治上的焦虑感,另一方面是因为监督的缺失导致官员特权意识的滋长。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此次河南公职人员咆哮的背后,人们更加担心的是,官员的特权意识在代际间的延伸。

  “现在很多官员的子女之所以为人们所关注,起因还是在现实中见惯爸爸的权力无所不能、屡试不爽,个别时候甚至能够轻而易举打通各领域之间的壁垒,于是子女也跟着嚣张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对《法制日报》记者分析说。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湖南城市学院院长李建华教授告诉记者,一些公共事件除了暴露出少数公职人员的法制意识淡薄之外,更多的则是昭示着德性或者行政良心的缺失。

  李建华说,对于官德,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官德是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中,通过内化的信念和善恶标准,理性地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公职人员个体的道德滑坡固然是一方面,但是相关部门对公职人员德性考核的模糊与忽视同样不容小觑。在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的考核中,尽管德性排在了第一位,但由于其具有抽象性而最容易走过场。”李建华说。

  李建华认为,传统的官德建设总是强调“内省”、“慎独”,把官德建设完全建立于内心自觉和内省的基础上,这些做法尽管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实际效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触动公职人员,提升道德境界。

  对此,李建华建议,建立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推进行政道德建设的法制化、制度化。法制化反映了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加强官德建设的思路。其次,道德法规的内容具体详细,操作性强。包括限制接受礼品的规定,限制政府公职人员兼职的规定,严禁假公济私和铺张浪费的规定,限制工资以外收入的规定,对政府公职人员离职后利用原职位的影响获得不正当利益的限制规定,对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规定,违反规定将受到什么惩处等都作出严格的规定,避免对官德的要求过于笼统和空泛。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道德监督、惩戒机制。(记者杜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