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制改革走向何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香港学制改革走向何方?

2010年08月19日 0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香港8月18日电 题:香港学制改革走向何方?

  作者:贾选凝

  香港“末代会考”本月初放榜,标志33年升学旧制的落幕。面对未来,香港的学制将会走向何方?

  将过去的“3223”学制(3年初中、2年高中、2年预科、3年大学)改为与中国内地接轨的“334”学制——将中六、中七改为初、高中各3年,是香港特区政府早在2004年10月提出《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对未来的投资》时,已明确敲定的改革政策。

  香港并未在回归之初进行教育大幅改制,而是在历经回归十余年时光后,终以柔力完成这场浩大的学制变迁,故而对教育产业所造成的冲击动荡,已被减至最低。

  尽管“末代会考”能够一夕洗去港英时代学制的最后遗迹,却亦敲响一记紧迫警钟,引发对香港未来教育产业规划的深度思考。“拆了一座旧庙,是否可以建起一座更好的庙?”前香港教育统筹局研究主任、中文大学教育政策管理专业博士欧阳敬孝认为,学制改革需面临诸多现实影响。

  首先是大学增加一年,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需增加约三分之一工作量,课程编排、教师招聘及人员设施管理的相应配套都需同步跟进,而相应的原有“预科”则面临教师过剩、留任优先选择等。

  但这些社会表层的可见问题并非最大难题——原有“预科”教师可以分流去教副学士课程,基础设施建设亦是政府勤力投入便有卓然成效。而香港教育真正面对的挑战是政策改革之后,怎样改革对下一代的培养方式。

  欧阳敬孝认为,香港是中国人的香港,香港教育问题不是简单的本土化议题,而是整个中国教育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香港教育需要责无旁贷负担起国人预期,达到广泛社会共识。

  旧制在学生升读中六后便大幅降低对通识教育重视程度,经过会考检验多科知识水平后,“预科”学生已需明确专业方向,踏入专业研究领域学习。

  “但中五毕业的十七、八岁少年是否能成熟做出对未来职业前景的决定?”欧阳敬孝认为,在改制后的3年高中加强中英文和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同知识维度,并在大学前两年通过核心通识课的扎实建构,令学生以成熟心态发掘自身潜力,在大学高年级做出理性专业选择,更为可取。

  学制改革后该如何进行课程编排也是问题之一。目前香港课程标准设计者皆是港英时代培养出的,他们是否能够洞悉如何培养下一代香港人才、是否能够把握本地教育的全球化脉搏,将历史传统、人文思想、语言工具最大限度地结合时代价值需求,传达给学生,值得深思。

  欧阳敬孝说,作为教育的规划、设计者,首先需了解香港在中国与世界共融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扮演怎样的定位,进而便可以博采百家之长,引进内地、国外的优秀教育统筹人才,以多元化、重视个性化的理念建构教育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承袭育人使命。

  香港旧学制落幕只是完善学制改革进程的第一步,如何在未来进一步发挥香港教育优势定位,是前行之路上仍需考虑的课题。(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