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港产内地婴去向追踪 "隐形港人"是好是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8万港产内地婴去向追踪 "隐形港人"是好是坏?
2009年04月22日 16: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22日电 父母均为内地居民,而在香港出生的婴儿,被称为“港产内地婴”,连同2001年之前的数字,大约有8万人。这样的身份给他们及家庭带来的是好是坏?香港《紫荆》杂志4月号刊登文章追踪这8万“港产内地婴”的去向。

  文章摘录如下:

  2001年7月20日判决的“庄丰原案”,确认父母均为内地居民,而在港出生的婴儿,属于香港身份,人们称之为“港产内地婴”。

  2001年,港产内地婴儿还只有620人,2002年1,250;2003年2,070;2004年4,102;2005年9,273;2006年16,044;2007年18,816;2008年25,268。8年间已达77,443人,连同2001年之前的数字,大约有8万人。在香港出生率低的现实下,特区政府教育、社会福利、医疗、房屋等相关部门正制定因应此新课题之道,吸引他们及早“回流”上学、生活、就业。

  港产内地婴缓解“杀园”“杀校”压力

  4岁的小芸芸在深圳住,在香港上幼儿园。每天早上8点,深圳罗湖的黄女士都会送女儿芸芸到小区门口,保姆车接上后送到罗湖口岸,由保姆车公司阿姨陪同过关,再搭载往返幼儿园和口岸的小巴,能赶上9点15分上课。芸芸下午4点钟放学,5点多回家。

  黄女士和丈夫都是内地人,丈夫经常去香港出差,他们2005年去香港医院生下女儿,芸芸因此有了香港出生纸。“我们小区有很多港人,大部分都是娶了内地太太,家就安在深圳。从他们那里知道,去香港生小孩可以拿香港身份。”

  芸芸入读新界上水的幼儿园也是香港邻居的建议。黄女士说,起初没有想这么远,只是觉得女儿有了香港身份,生活在内地,长大后能多一条选择。“因为他们都让小孩回去香港读幼儿园、小学,也会经常跟我说那边的情况,加上保姆车也算安全和方便,芸芸也有伴,不会孤独,我就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经过1年多的“实践”,黄女士对当初的选择非常满意,认为在英语语言环境和教学方式上,香港幼儿园的优势很明显,而这点对小孩将来的成长至关重要。“芸芸很懂事,慢慢也能理解我们的做法,她每天奔波很辛苦,但好在幼儿园很有吸引力,她很喜欢上学。”

  每天到香港上课,放学后返回深圳居住生活的学童被称为“跨境学童”。从1990年起,已有跨境学童,当时只有大约20人,主要去最接近深圳的罗湖公立学校上学。随着香港与内地特别是深圳来往日益密切,跨境学童与日俱增,北区、元朗、大埔、屯门的学校都有招收家住内地的学生。据统计,到2007年底,每天有5,800多跨境学童从深圳到香港上学,比04年时增加54%。

  目前,绝大部分跨境学童都是港人在内地的子女,近年来,内地女性在香港产子大量增加,像芸芸这样,父母都是内地人的跨境学童也在不断增加。

  “本园是一间靠近皇岗口岸之香港注册幼儿园,为帮助将来有意报读香港小学之学童能早日适应香港小学课程及学习模式,特别拨出少量半日及全日班学位,让内地家长按需要替其2岁8个月或以上之子女们报读。为方便学童跨境读书,本园更安排旅游巴士于皇岗口岸直接接载学童回校。”上水培幼幼儿园网站打出广告吸引学童入读。

  实际上,港产内地婴儿入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香港幼儿园以至小学近年来面临的收生不足问题。边境附近的幼儿园更是收生“爆棚”,像上水培幼幼儿园,在本学年招收的210多新生中,85%是跨境生。很多内地家长怕晚了报不上名,提前为子女报名,上水的一些幼儿园2009至2010学年度的名额早在去年底就都已基本报满。

  新界校长会主席朱景玄认为,内地孕妇来港产子持续上升,说明最少在未来八至十年,跨境学童人数将继续增加。在香港出生率低的现实下,有关方面应把握机会,改善配套,吸引他们及早“回流”上学。

  浸会大学青年研究实践中心去年12月至今年1月访问43间学校、共500多名由深圳到新界跨境上学的小学生,当中40%每天上学的来回交通时间需花1小时;过半数每日要花两小时或以上,最长“奔波”时间更达5小时。

  交通自然是跨境学童面临的最大困难,以往,跨境学童主要通过罗湖口岸在狭窄的罗湖道转乘保母车来港,禁区的道路交通已非常拥挤,而港产内地婴儿又陆续加入跨境学童“大军”。于是,特区政府在2008年引进跨境校巴服务,改善学童上学过境及交通安排,并容许校巴进入落马洲支线公共运输交汇处接载学童,而经文锦渡的校巴在港方口岸已无需学童下车,由入境处职员登车为他们办理过关手续。

【编辑:吉翔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