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专家解析美军网络威慑战略 称实际效果难以达成

2012年01月09日 15:18 来源:中国国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7月,美国国防部发布首份《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正式把网络空间纳入与陆、海、空、太空并列的“行动领域”,并高调提出“网络威慑”思想,把“网络威慑”作为美军维护国家利益和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指导方略。“网络威慑”也因此成为继“核威慑”、“常规威慑”后,美国维护霸权地位、谋求国家利益的又一新招。

  先发制人的主动“网络威慑”

  美军“网络威慑”的思路与“核威慑”、“常规威慑”战略大体相似,即:在不削弱进攻能力的前提下,拥有对方难以承受的报复和摧毁及取胜能力。在目标定位上,强调要维护其军用网络、商业和民用网络的安全使用,慑止针对美国的网络攻击行为,减少因网络攻击而带来的损失。在手段运用上,一方面,强调发挥美国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网络战力量优势,通过网络战手段打击和报复敌对攻击行为,展开“先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另一方面,强调美国有权使用常规军事力量对网络领域的攻击予以还击,即以物理实体战争对付和摧毁采取虚拟攻击的对手。对此,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詹姆斯·卡特赖特曾表示:“美国将借助各军兵种组成的常规军事打击力量,一旦遭到具有破坏性的严重网络攻击,将以常规军事力量给予还击,即以物理实体战争对付和摧毁进行虚拟攻击的敌对方。”

  尽管从当前情况看,美军网络威慑的对象仍局限于企图在网络空间对美国及其盟国展开攻击的国家或组织。然而,随着世界各国对网络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美军网络战力量优势的不断增强,这种威慑的范围极有可能被不断扩大。一些在经济、政治、军事等现实领域与美国对立的国家,很可能也将成为其在网络虚拟领域进行报复的对象。

  卡着全世界互联网的“咽喉”

  美军在实施网络威慑方面,拥有以下优势:

  资源优势。互联网最早兴起于美国,全世界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位于美国,且这13个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使美国可通过主机注册和地址分发,掌握所有国家的网络及主机注册信息,这实际上卡住了全世界互联网的“咽喉”。此外,美国还垄断着全球的互联网解析服务,只要美国停止解析服务,对方网络就会立即陷入瘫痪或停顿。

  技术优势。当前,在互联网络研究方面,美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再到处理器、芯片、网络交换机等核心技术,基本都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这些都为美军实施网络战和“网络威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力量优势。与美国相比,世界各国不管是在网络战的理论研究、武器研发,还是在资金投入、人才培训、部队规模等方面,都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看,美军已经抢占了网络空间的制高点,掌握了未来网络战的主动权。

  网络威慑实际效果难以达成

  尽管拥有种种优势,美军网络威慑战略的贯彻实施仍面临重重困难:

  安全防护难。良好的防护能力是阻止敌方通过攻击“获利”的重要手段。尽管美国的网络技术全球领先,但从目前来看,仍无法保证其网络系统的绝对安全。此外,网络威慑战略发布后,必将招致世界各国纷纷效仿,使网络空间的军事竞争愈加激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加剧其网络防护的难度。而一旦进攻“有利可图”,其威慑力就将大打折扣。

  侦察监测难。对于物理领域可能的攻击行为,美军可利用其侦察监测系统进行有效的侦测预警,甚至在攻击发起前就“先发制人”,震慑对手。然而在虚拟领域,对手的攻击行为不会有任何征兆,即使发现了攻击行为,预警的时间也几乎为零,因为此时攻击已经开始。因此,如何提高网络空间的侦察监测能力,以便对攻击行为进行提前预警和慑止,也令美军头疼的问题。

  归因判断难。对于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打击来说,攻击的来源往往显而易见。但在网络空间,情况却大不一样。甚至当能够追踪到犯罪数据包所发送的电脑(或IP地址)时,也不能确定是否该电脑的所有者就是攻击者。而即使攻击者就是该系统的所有者,美军也不能确定这样的攻击是否经由国家授权。因此,面对网络攻击,判断攻击主体的来源及属性就显得尤为困难。而且,就算美国判明了攻击来源,要想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也是困难重重。

  效果实现难。尽管美国宣称其“保留使用物理方式进行报复的权利”,但通过网络领域进行报复和威慑仍是其主要选择。而网络领域的攻击和报复行动往往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首先,它在给敌方带来经济损失、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通常不会危及人员生命和对武器装备造成损失;其次,对敌方网络领域进行报复,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是暂时的、可恢复的,在进行一定的技术操作后,系统可能将再次具备正常工作功能;再次,大规模的网络战至今仍没有发生过,它到底会产生多大影响,还不得而知,各国也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威慑的效果。(杨延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金志】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