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剥离银行毒资产三管齐下 政府求助私人投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美剥离银行毒资产三管齐下 政府求助私人投资
2009年03月23日 17: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23日电 当地时间23日早上8点45分(北京时间21点45分),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一项5000亿美元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计划,同时公布其细节。作为政府拯救金融业的下一步计划,该计划包括哪些要点,对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政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众所关注的话题。

  “消毒”计划三管齐下

  盖特纳于当地时间22日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初步公布了这项计划。按照他的设想,政府将建立一系列公私合营投资基金,以吸纳处于危机核心之中的5000亿美元、甚至1万亿美元问题贷款和证券。

  按照盖特纳的描述,这项计划主要将“三管齐下”为银行“消毒”:

  首先是建立一个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支持的实体,由它来购买并持有那些不良贷款。

  此外,财政部还打算扩大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项目的规模。该项目现在只购买支持所有消费者和小企业贷款的新发行证券,但一些2005年和2006年发行的最具毒性的资产也将包括在内。

  最后,政府还将继续推进盖特纳上月草拟的一些计划,建立一系列公私合营的投资基金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其它证券。这些基金虽将由民间的投资管理公司来经营,但由私人资本和政府资金联合提供资本金,双方将共享利润、共担损失。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中指出,据美政府官员22日表示,他们很可能会先通过750亿—1000亿美元的资金,先观察计划实施的效果,然后再决定如何追加投入。

  据悉,美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住房和商用房抵押贷款、贷款关连证券及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其中仅抵押贷款价值估计就超过2万亿美元。

  政府求助私人投资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政府的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计划将包含三大要素:

  一、通过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投资基金吸引私人投资者。

  二、确保参与计划的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共担风险,同时政府也将与这些投资者分享收益。为了得到尽量多的投资,盖特纳表示,项目基金对所有投资人开放,包括抚恤基金。

  三、为了保证政府不会花“冤枉钱”,不良资产及证券的定价将由私人投资者主导,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不难看出,私人投资将是此次剥离计划的重要力量。

  香港《信报》在分析这一政策时指出,要彻底把不良资产从金融机构中搬走,动用的资金数额将十分惊人,能否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是关键所在。按美国财政部的构想,引入私人投资者的原因是希望能为这些毒资产定出合乎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不会浪费纳税人金钱,也不会损害银行的利益。

  CNN也指出,剥离计划的关键一点是如何给不良资产定价,因为这些资产早已不在市场上流动。私人投资者不想多付钱,银行不想吃亏,政府则把讨价还价的工作留给他们去进行,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银行和投资者谈不拢,整个计划的施行必然受到影响。

  政府与私人投资者合作的重要之处还在于它涉及下一项计划的开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盖特纳表示金融体系得以稳定后,将推进此前的一项计划,向银行注入资金、启动消费和小企业贷款,并帮助一些房屋业主偿还抵押贷款,。从而帮助整个市场恢复。

  剥离计划考验奥巴马改革决心

  不过,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计划要顺利施行,还得看此次AIG巨额奖金风波是否能得到顺利解决。

  《华尔街日报》分析时指出,由于AIG风波,投资者对参与政府推出的金融救助项目已普遍持谨慎态度。它们想通过参与这些救助项目获得丰厚收益,又担心反华尔街情绪进一步升温,导致政府修改规则,保不住到手的利润。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肯尼斯•刘易斯上周五就在一封致员工信中写道:“如果私营部门的投资者或企业认为,规则会迅速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改变,他们将不愿意参与。”

  剥离计划的实施还将把奥巴马的改革决心更清晰地放大在公众面前。《信报》认为,奥巴马为应对金融危机已先后使出了多种招数,从拯救金融机构、援助业主到扩大小企业贷款、刺激消费信贷、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及一连串刺激计划等,但始终不愿单刀直入处理金融危机的根源——银行不良资产。但这个问题一天未处理,金融风暴一天看不到结束的曙光。从这个角度来看,清理不良资产也许可以成为奥巴马整顿金融机构的好机会,还可以显示美国政府彻底解决金融危机的决心。

【编辑:吴翔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