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冒名上大学不绝廉耻心何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京华时报:冒名上大学不绝廉耻心何在

2010年07月01日 08:5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年罗彩霞被冒名顶替,失去了本该属于她的高校就读机会和就业岗位,已经让不少天真的国人惊诧莫名。不料,罗彩霞只是揭开黑幕一角罢了。

  最骇人听闻的,是最近媒体的调查中,河南某大学竟发现大量冒名顶替的学生;更触目惊心的,他们在该大学是过了“明路”的,本身就是内部人运作,公然买卖已录取但未报到学生的名额,从地方领导到院系领导乃至辅导员,对此均心照不宣。甚至,还有人不以为耻地对同学宣示自己的“假学生”身份,彼此相安无事。

  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场面啊!

  官场与学府、官员与教师、公权力与关系网、老谋深算的成年人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就这样从庙堂到江湖,结成完美的利益共同体。貌似谁也没有伤害,皆大欢喜。

  但是,可怕就可怕在这份皆大欢喜。

  如果,这个集体舞弊的链条中,哪怕只有一个节点,基于正义或是尽职而坚决断裂,比如,办假户口的派出所人员、高校经手的某个办事人员、某个了解真相的同学,能敢于或机巧地举手说不,整件事也不会运作得如此顺理成章。查实假学生本应易如反掌,正如一位老师所言,“只要认真起来,即使在院系这一层面,任何一个假学生都能查出来”。

  然而,做假环节的每一个人都配合默契,查假环节集体沉默。于是,极为可耻、斯文扫地的冒名上大学,在个别地方做成了一项产业。

  有媒体分析,还是源头上和录取机制上有漏洞。

  但凡出现营私舞弊或是假冒伪劣,我们总是习以为常地往体制机制的漏洞上去想。这肯定没错儿。但是,不免辛酸地想到,我们的各种规定是严格的明白的,要办成一件事,需要盖的章也是最多最繁琐的——怎么还是堵不住防不胜防的造假漏洞呢?还要花多少高昂的行政成本去进行制度设计,才能让造假者收手?

  其实,这条造假之蛇的七寸,还在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社会风习的沦落,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感和廉耻心。当年的三聚氰胺横行,是一些奶企的沦落;地沟油的横流,是某些饮食企业的沦落;如今又轮到了本该是象牙塔的高校,假论文、假成果、假成绩之外,又冒出了层出不穷的假学生。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道德沦陷,莫非只能学学鲁迅,悲呼“救救孩子”?可孩子们正挣扎着在作文中编造母亡家贫的砺志故事以谋高分呢。

  呜呼!我们常常在奔波中丢掉了最珍贵的无价之宝。(李泓冰)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