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皖江示范区规划实施一周年:品牌价值开始显现

2011年01月12日 08:52 来源:中安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颁布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荣华向媒体通报了一年来规划实施情况、示范区建设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考虑。据介绍,目前示范区的品牌价值开始显现,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达到了起好步、开好局的预期目标,较圆满地完成了“一年打基础”的各项工作任务。就主要成效,刘荣华表示有四个“充分显现”。

  示范区的国家战略地位充分显现

  刘荣华表示,在政府层面,国家各部委真正把示范区作为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中西联动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的重大平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全力支持,彰显了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性。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外专局、中国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先后与我省签署17项合作框架协议、备忘录,出台一批专项支持政策,环保部与我省合作共建协议也将于近期签署。

  在市场层面,国际国内企业普遍认为,这个示范区建设是国家实现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从而对示范区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前来考察投资、洽谈项目的大企业大集团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国内知名民营企业纷纷来示范区投资发展。

  对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显现

  刘荣华介绍说,实施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重要举措,示范区规划也对长三角地区参与和支持建设提出了要求。在我们与长三角地区的沟通衔接中,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对实施这个规划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位,对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既有积极的态度,也有务实的举措。目前,合肥、马鞍山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去年12月20日,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明确了联动实施长三角规划与皖江示范区规划的机制,确定了合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事项,进一步强化了长三角合作发展的共识和举措。长三角10个重点合作专题我省已全部参加,并把共同推进产业转移列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重要议题,增设“产业转移组”,明确由我省牵头。

  去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在马鞍山市主持召开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国家有关部委、上海、江苏、浙江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署了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承接产业转移的抢滩效应充分显现

  据介绍,1-11月,示范区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1亿美元,分别增长57.5%、23.3%,占全省的73.5%和76.3%;新批内外资项目8630个,其中新批省外境内项目6180个,同比增长16.8%。1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乃至1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不断增多。

  刘荣华表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省引进资金主要来源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前11个月,长三角地区企业来我省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214个,总投资额14170.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47.8亿元,增长48.7%,占全省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的57.7%。

  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效应充分显现

  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39.8亿元,增长16.1%,增幅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9.2%。2010年前11个月,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82.3亿元,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6亿元,增长19.4%;全部财政收入1171.9亿元,增长28.1%;固定资产投资7845.1亿元,增长34.3%。

  刘荣华分析说,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带动下,在示范区品牌效应的助推下,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潜力和动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引擎效应更趋明显。(赵虎川 夏胜为)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