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东1.3万地灾隐患点威胁48万人

2011年09月22日 10:3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东1.3万地灾隐患点威胁48万人
2011年威胁百人以上隐患点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截至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共有地灾隐患点13883处,其中威胁100人地上的隐患点706处;威胁500人以上隐患点156处;威胁1000人以上隐患点63处。这些隐患点分布在全省63个县220多个乡镇,威胁总人口约48万人。

  9月21日,阳春市双滘镇显得一片平静。不过山体上滑坡的痕迹和泥石流过后一道道枯黄的创面还在提醒,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烈的地质灾害。

  一年前的9月21日,台风“凡比亚”在福建登陆后,携强降雨奇袭粤西高州、信宜、阳春等地,引发险情,导致逾百人死亡。仅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造成33人死亡,受伤3人。

  实际上,尽管已过去一年,地质灾害对双滘镇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灭。灾后经过摸查,双滘镇共发现地灾隐患点58处,这一年尽管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治理,目前仍有隐患点34处未排除,其中威胁百人以上隐患点8处,威胁人口1541人。而放眼广东,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隐患点13883处,受威胁人口近48万人,分布在63个县220多个乡镇。

  不过与一颗颗“定时炸弹”带来的巨大威胁相比,地灾防治资金却显得捉襟见肘。2011年,省财政投入地灾防治资金约为5000万元,加上中央下拨的资金,也不过1个多亿,其余资金仍需要地方市县配套。而地质灾害又存在“多发地往往是穷山沟”的情况,以至于一位老地质人忧虑地说:“现在的财力大约只能支撑预测预警和少数隐患点的治理搬迁,要大面积地对地灾隐患点开展防治根本不可能”。

  威胁千人以上隐患点63处

  广东的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最多,占到地灾总数的近八成

  地质灾害凶猛。

  许多人都还记得,去年8月8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的那场惨剧。由于强降雨突然降临,舟曲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导致1434人遇难,331人失踪,大半个县城被毁。

  在广东省内,去年9月21日,由台风“凡比亚”在粤西高州、信宜、阳春等地引发的群发性地质灾害也直接导致了33人死亡。统计显示,2010年全省发生较大规模突发性地质灾害共计600起,造成死亡44人(含5人失踪),受伤6人,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在每一个地质人心中,地灾绝无小事,因为一旦发生就是威胁生命安全的大事。而一个个地灾隐患点又像是一颗颗定时炸弹,悬挂在我们头上。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地灾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频发,隐患点众多。而广东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湿热多雨,工程项目多,又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地。今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三大重点区域,就包括了广东所在的东南沿海地区。

  截至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共有地灾隐患点13883处,其中威胁100人地上的隐患点706处,威胁人口27.5万人,潜在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威胁500人以上隐患点156处;威胁1000人以上隐患点63处。这些隐患点分布在全省63个县220多个乡镇,威胁总人口约48万人,潜在经济损失84亿元。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还介绍,广东的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最多,占到地灾总数的近八成,而这类灾害主要由强降雨引发,因此每年汛期都让国土系统上上下下绷紧了神经。在接受采访时,该负责人介绍,相比往年,今年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全省尚未发生造成死亡的地质灾害,“虽然离10月15日出汛已经不远,但我们还是不敢放松。去年‘凡比亚’前,全省也没有地灾造成死亡,但‘9·21’一下子就造成了大量的伤亡。”

  “群测群防”能保住性命

  好歹一家人都保住了性命,幸亏提前收到预警,经过培训也知道如何应对

  今年地灾尚未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汛期降水较少,重视预报预警功不可没。

  在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南方日报记者看到了一套“广东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每天,来自气象、水文部门的降水数据都会汇总到这里,根据设定的1118个分析片区各自的特点,系统可以分析预报当天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片区,并通过广东卫视气象预报和短信、语音电话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及地灾防治相关人士公布。

  “地灾预报就像预测地震一样,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尽管目前的预报尚不能具体到每一个隐患点,而只能根据降水量对一定范围内出现地灾的可能性进行预报,但通过这套系统,目前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0%左右”。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张建国介绍,仅“十一五”期间我省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26起,避免人员伤亡16180人。

  广东还摸索出一套依靠乡(镇)基层政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的“群测群防”成功经验。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现场会上,广东连平还专门作了经验介绍。

  简单来说,“群测群防”就是招募村民、村支书、基层国土员作为地质灾害监测员,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近落实专门的监测员动态监测,并向受影响人员发放《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一旦发生险情,就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置。

  在连平县上坪镇古坑村,村民叶有初就是“群测群防”的受益者。去年8月,当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山体滑坡,超过2万立方的山泥从山上滑落,直接冲垮了他家房屋背山的后墙。叶有初本人是一名接受过培训的地质灾害监测员,直接负责监测自家背后的这个隐患点。事发前夜,接到预警后,他就始终关注着山体的变化并随时与上坪国土所保持联系。墙体出现裂缝后,当地政府迅速对叶有初一家8口进行撤离。

  尽管房屋最终成了危房,但叶有初说:“好歹一家人都保住了性命,幸亏提前收到预警,经过培训也知道如何应对。”

  省财政一年投入仅5000万元

  粤北山区部分隐患点的搬迁只能借助高寒山区移民、退耕还林等优惠政策筹资

  不过,广东重视发动广大群众“群测群防”的背后,也折射出现实的无奈。一个在地质系统奋战多年的老同志说:“我们说地灾防治,但现在比较能做的主要是防,对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全面治理,还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动群众参与,一定程度其实也是因为缺钱。”

  此前广东曾对威胁百人以上的地灾隐患点进行一次摸查测算,要完成全部的搬迁治理,大约需要投入20亿元。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也介绍,完成一个威胁千人以上隐患点的搬迁治理,平均需要2000万元。以此测算,仅搬迁治理63个点就需投入12.6亿元。

  不过目前,广东省级财政一年投入地灾防治的资金大约仅5000万元。而2011年,河南省投入地灾防治的省财政资金是6个亿,贵州是10个亿,四川是20个亿。即便是面积比广东小、地灾形势比广东轻的浙江省,今年也拨款6000万元,显得广东对地灾防治的财政投入与自身经济实力的不相匹配。

  即便是加上中央下拨的资金,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每年投入也仅1个亿左右,其余资金则需要各市县资金配套。而地质灾害又存在“多发地往往是穷山沟”的情况,尽管中央、省级资金全部投入到珠三角以外地区,但对这些财政收入相对较少的市县来说,如何凑够钱还是很难。采访中,粤北某市国土局局长说:“地灾防治有点像公益事业,很难有直接经济效益,因此几乎不可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而地方财政哪都要花钱,防患于未然性质的地灾防治工作也就很难得到优先考虑了。”

  因为缺钱,粤北山区部分隐患点的搬迁只能借助高寒山区移民、退耕还林等优惠政策筹集资金,一些无法借用其他优惠政策的搬迁工作,面临着找不到钱无法启动的困境。

  而按照规划,省级财政投入地灾防治的资金大约保持每年增加2000万元,到“十二五”末达到一年1.5亿元。也就是说,仅完成现有706处威胁百人以上隐患点的治理搬迁,就还需要至少10年以上的时间,更遑论其余1万多处相对威胁较小的隐患点治理了。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廖益良还介绍,隐患点的数据是动态变化的,每年大约会新增1000多个。“地质灾害的治理,广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南方日报记者 卢轶 实习生 吕韵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