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东省长谈政务公开:改革有风险 不改革则有危险

2011年09月22日 10:4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 政府网站建设是广东的一大法宝。不仅成为互联网时代对接政务公开的重要技 术平台,也是便民利民的有效办法

  □ 人民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的热情与力量、关注与监督,本身就是推动政务公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

  □ 公开有压力,不敢、不愿公开则是“无力”。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就会有危险

  □ 政务公开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凭“三分钟热度”,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编者按:在当前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利用互联网推进政务公开?面对人民群众日趋强烈的参与热情,政府部门应当如何回应关切?在制度保障方面,政府做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完善?本期,我们邀请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一起探讨广东省在这些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本报评论部:从2005年出台并实施《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迄今已6年。在很多人眼中,广东省主要领导一直比较注重“政民互动”,这也构成广东政务公开的一大特色。最新一例是,广州在新出台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试行办法”中,对听证代表的身份及数量有了明确规定,包括公务员不得当选等。我们在“本报评论部”文章中,对这种“制度供给”也给予了正面评价和呼吁。请问省长,政务公开与广东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

  黄华华: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完善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行政决策机制日益健全。像预公开制度,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公示、听证等方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提高重大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社会能见度。

  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1500余项,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三是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全省19个地级以上市、27个省直单位和80余个县(市、区)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或办事大厅。

  四是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站点,推动省政府公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院校。开通运行广东省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网上管理系统,去年全省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就达86万余宗。

  实践证明,政务公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政体制改革,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本报评论部:当前,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价值多元、利益多样的时代,面对人人手持“麦克风”,政务公开面临一个如何更好满足不同诉求的挑战。一些地方在推行政务公开时,常苦于找不到突破口。如果请您推荐一个广东的好做法,您首选什么?

  黄华华:我首选省政府网站建设。网站建设不仅是互联网时代对接政务公开的重要技术平台,也是便民利民的有效办法,为各级党委、政府联系广大群众、听取社情民意提供了重要渠道。

  为适应政务公开的需要,我省于2006年对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改版,拓展了服务的途径、范围和手段,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办事服务更加便利。特别是开通了“网上办事大厅”,使群众可以在网上便捷地咨询、申报办理事项,并及时跟进办理进展情况。与此同时,网站还专门设置了“民声热线”、“直播访谈”、“政务论坛”、“民意征集”及“投诉举报”等公众栏目,大幅提升了网站的政民互动功能。

  此外,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还定期到网站接受在线访谈,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与网民互动交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交办会”等形式落实到具体部门。

  本报评论部:这些做法在全国都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尤其获得网民朋友的称赞支持。

  黄华华:是的。像今年3月,我们在省政府门户网站举行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情况网络调查,吸引了近6万人实名参与。我们从中邀请了提出优秀建议的10名网友,参与省政府召开的座谈会。去年,在第九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综合绩效排名居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二位,已成为全省人民了解政务信息、建言谋策的重要平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