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袁隆平留给世界人民的宝藏

袁隆平留给世界人民的宝藏

2021年05月22日 22:2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曾希望超级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长沙5月22日电(记者 傅煜 王昊昊)“要继承袁老‘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遗志,在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向全球的道路上继续努力。”隆平高科巴基斯坦项目部市场推广专员代英男22日表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日在长沙逝世。这位年初仍坚守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的“杂交水稻之父”,永远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

2019年10月22日,袁隆平带领嘉宾在田间观摩。当日,专家组在位于长沙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宣布了第三代杂交水稻衡南县基地实测实收结果:分别折合亩产1034.4公斤、1058.3公斤,平均亩产1046.3公斤。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杨华峰 摄
资料图:2019年10月22日,袁隆平带领嘉宾在田间观摩。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今年91岁的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自1966年发表重磅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揭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后,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对于论文中的前瞻性研究与思考,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评价称,这对此后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和发展的协作攻关,具有永恒的指导性。

  据统计,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5%。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为中国多养活8000万人,沉甸甸的稻穗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

2015年8月4日,袁隆平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基地查看“超优千号”长势。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曾勇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资料图:2015年8月4日,袁隆平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基地查看“超优千号”长势。 中新社发 曾勇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在使中国粮食产量实现飞跃性增长的同时,胸怀“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袁隆平,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在科技交流、技术培训及政府间的援外合作等方面作出特殊贡献,为那些粮食种植技术落后、粮食供应不足的国家带来希望。

  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199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聘请了由袁隆平领衔的13名顾问。

  袁隆平院士也用实际行动“授人以渔”,多次和团队成员远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菲律宾等国,毫无保留地向世界传授其杂交水稻技术。

  袁隆平与外籍人士热络交流的场景,还经常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的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上演。期间,这位经常活跃于田间地头的朴实科学家,总会带着外籍学员们参观他的试验田,向大家详细介绍田间示范的每个品种。

2018年5月28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青岛启动“中华拓荒人计划”,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时进行水稻插秧“拓荒”,建立稻作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区域种植试验和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示范。袁隆平院士亲手筛选秧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张进刚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资料图:袁隆平院士亲手筛选秧苗。中新社发 张进刚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近年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袁隆平院士团队共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杂交水稻技术人才14000余人,为全球杂交水稻的发展与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袁隆平常说,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2吨计算,增产粮食可多养活4亿至5亿人口。令他欣慰的是,杂交水稻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杂交水稻试验试种和推广。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已实现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这些国家每年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品种増产20%以上。

  “袁老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听闻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后,正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的“90后” 代英男难掩悲痛之情。

  虽与袁院士仅有一面之缘,出生农家的代英男表示,袁老潜心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年轻人“要投身农业、热爱农业”的激励一直影响着他。“吾辈当自强,今后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杂交水稻的全球推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完)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