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国抗旱惠及非洲饥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青报:中国抗旱惠及非洲饥民
2009年02月10日 06:45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目前我国北方正在遭遇一场据称30—50年一遇的大旱。农业部发布的消息说,截至2月6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8省主产区小麦受旱1.6亿亩。

  旱灾,可能是各种自然灾害中最容易被媒体忽略的一种。首先,它是累积的,不是突发的,不像地震眨眼之间墙倒屋塌,也不像洪灾一夜之间溃堤垮坝。而且,它不像江河堤防,还有个“警戒水位”之类的明显标志。更重要的是,与其它灾害相比,旱灾不会死人,甚至也不会造成直接的财物损失。再者,抗旱现场绝没有抗震或者抗洪现场的那种紧张气氛,甚至它压根儿就没有所谓的“前线”——烈日暴晒下,能说哪儿是前线哪儿又不是前线?

  然而,旱灾的损失却一点都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耕地主要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大国。俗语称:“涝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洪涝灾害,看似惊天动地,其实受灾区域总是很小的,比旱灾的波及面差远了。就是在长江洪水百年不遇的1998年,中国农业因为干旱蒙受的损失也仍然超过了洪涝。

  旱灾最可怕之处,在于它对于粮食生产的影响。如果不是为了粮食,而是别的一般商品,人们完全可以放弃这种不计成本的抗旱——高炮瞄准每一块路过的云彩,飞机朝每一块云彩抛撒干冰,从遥远的灌溉体系以“贵如油”的价格买来水浇地,只为了每亩地千元左右的产出,合算吗?

  完全按市场经济的逻辑,我们确实可以不这么费劲抗旱。国内少收一点粮食,到国际市场上去买就是了。中国的外汇储备早已经多得成了一大包袱,买粮贵贱都可以不太在乎。何况,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近期国际粮价已经大幅下跌。

  在最近关于粮食战略的争论中,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学家正是这样主张的:“万一我们的粮食不够蛮可以用进口来解决。”“假定我们进口创纪录的3000万吨粮食,只不过花45亿美元,……只不过用掉出口创汇的半个百分点。”

  但是,这样貌似充满了“经济理性”的说法,实质却是比“中国可以说‘不’!”和“抵制家乐福!”要更让世界恐怖百倍的“愤青”言论。——“中国人仗着钱多,跟非洲人抢吃的来啦!”西方一二十年“中国威胁论”的宣传加起来,其效果也抵不上这样的一句话。

  粮食不同于其它商品的最大特征,是人人不可或缺,没粮吃就会饿死。由于生产周期过长,粮食的即时供应量实际是不受市场调节的,富人多买走一斤,穷人就只能少买一斤。原来不缺粮的国家(如中国)加入买粮队伍,或原来出口粮食的国家遭灾后减少其出口量,都会导致粮价上涨。而粮价每上涨一分钱,都会把一大群穷人驱逐出购粮队伍。反之,中国每多生产一吨粮食,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粮食的总供应,降低粮价,都是给世界上的饥馑人口造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受高粮价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底,全球饥饿人口约达9.63亿,比2007年底增加4000万人。该机构预测,金融危机及农业信贷紧缩可能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导致2009年出现新一轮粮价上涨,造成全球饥饿人口进一步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尽管中国旱灾预计影响的粮食减产数量不会太大,但我们拼命抗旱,不仅是在帮本国农民保收入,也是对亚洲非洲的“穷哥们儿”的肚皮负责,是所谓“负责任大国”的应有表现。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粮食年产量由3亿吨增加到5亿吨,增加量接近于国际间粮食贸易总量,这正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在国家经济实力强劲增长的过程中,中国几乎没有给国际粮食市场增加一斤一两的负担,这样的崛起还不算“和平崛起”?(刘健)

【编辑:张庆华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