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江镇发现清代建筑群 将尽量原地保护(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上海浦江镇发现清代建筑群 将尽量原地保护(图)
2009年02月23日 11:59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胡家老宅的主人手持“驾龙”、“乘凤”的门匾。 张春海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闵行区浦江镇陈行老街“沉睡”了百余年,一处约5000平方米的清代建筑群近日不经意间被发现。这是该区迄今为止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落。日前,记者来到陈行老街探访这处古宅。

  陪记者一起前往的是浦江镇文物普查员周曙明。61岁的周曙明兴奋地讲起那次“不经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启动后,去年5月底的一天下午,他和其他普查员实地考察完回到陈行老街。当时下着蒙蒙细雨,他走进老街一条小弄,忽然看到一处宅院院墙、仪门保存完好,大门外青砖门匾雕刻楷书“敦实说礼”。周曙明顿时眼前一亮:“这房子肯定有年月了”。周围邻居告诉他,这处宅院已有150多年历史。周曙明如获至宝,急忙拍照留下资料后匆匆赶回。隔了一天,他带着另两名普查员一起来到陈行老街再次考察,一下子又发现了秦家宅院、胡氏宅院、胡醉楼宅院等4处清代老宅。

  走进老街,秦家宅院68岁的主人秦小康已迎候在街边。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穿过一处门面房、走过一段小弄,来到院外。只见灰褐色的木门两侧挂着“红辣椒”、“红鞭炮”等饰物。跨过高高的木门槛进入院内,小瓦硬山顶、观音兜山墙跃入眼帘。主楼为一幢砖木结构的五开间二层楼房。秦小康拿出家谱告诉记者,这宅院是当时任朝廷文官的高祖父辈造的,“至今少说也有150多年历史了”。

  沿着吱吱作响的木楼梯拾阶而上,是秦小康和妻子的卧室,还是当年的木地板,母亲陪嫁的木箱也保存完好。当然,老房内空调、液晶彩电等现代家居设备也一应俱全。秦小康笑着说:烧饭有液化气,洗澡有淋浴器,老房子住得一点也不差,“女儿住在市区,也每周回来呢”。

  离开秦家宅院,记者和周曙明又来到一旁的胡醉楼宅院。“吱嘎”一声,主人康永昌打开院门:五进式的院落层层递进,一眼无法望穿,散养的母鸡在院内懒散地“踱步”。首进房屋中厅名为“三寿堂”,轻轻推开木门,康永昌如数家珍般边说边指点,“这门可有看头”。门裙上刻着“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图,门腰上刻着“八仙过海”图,门格上还镶嵌着彩色玻璃。“据说当时的彩色玻璃都是洋货,买一块3尺见方玻璃的钱,可以造5间平房呢!”

  往宅院深处走去,是二进庭院和三进庭院,均保存完整。“这宅院是外公和舅舅手里传下来的,有100多年了,是这里保存最完好的古宅。”康永昌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拆了后面两进庭院,新造了楼房。如今,祖孙五口住在这里,其乐融融。他抱起8个月大的孙子,逗小家伙开心:“他可是老宅最小的一代。”

  记者从浦江镇了解到,陈行老街地块已纳入新浦江城规划。根据原先设计,这里将全部拆除,开挖人工湖、修建道路,建成一片意大利风貌的住宅群。清代建筑群被发现后,浦江镇立即会同区相关部门,与开发商一起现场勘查、召开协调会。经协商,各方取得一致:能原地保护的,尽量原地保护;不能原地保护的,予以迁建。

  “目前具体方案还在协商中,”浦江镇党委书记潘金平告诉记者,今年区镇两级财政将投入1亿多元,用于全镇老街古宅的修复和保护性开发,“老街古宅记载了这里的文化历史,不能割断这些文脉”。(陆一波)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