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静默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是个好方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燕赵晚报:静默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是个好方式
2009年04月15日 09:50 来源:燕赵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成都晚报》4月13日联合震区、援建省市、其他城市的主流媒体共同发出倡议: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全民静默一分钟。以此表达对地震受难者的哀思,对所有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人们的敬意和谢意,激励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4月14日《成都晚报》)

  距离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已经不足一个月了。在笔者看来,在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日里,用静默的方式悼念逝者,激励生者,是个值得倡导的好方式。因为,一方面,这样的方式简朴、庄严、真诚、内涵丰富,摈弃了假以各种名义和形式的浮华;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方便震区内外的公众广泛参与,进而促使公众深入思考诸如道德构建、慈善发展等深层的东西。从这些意义上说,倡导简朴、庄严的纪念方式,应该成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主基调,值得社会舆论和各级职能部门积极引导与示范。

  在4月1日的《南方周末》上,曾颖先生曾撰文提醒:别把“5·12”搞成“周年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警醒不仅是说给打着各种旗号操办汶川地震周年庆的媒体、公司听的,也是说给各级政府部门听的。原因很简单,任何形式和实质的借灾难炒作、敛财、为政绩换取筹码的行为,都是可耻的和不可原谅的。

  在谈及汶川地震时,一位学者曾撰文指出:灾难总能够激发人性美好的一面,但灾难终将过去,人性之美如何能凝为稳定的道德信念,长久地嵌入人心,这更是对国人的考验。一定意义上说,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公民社会的成长。现在,震灾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对普通公众而言,在这样的特殊日子里,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在赈灾过程中,我们曾经表现出的道德热情和仁善之心,现在还留有多少?在“用制度积累进步的成果”方面,相关方面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努力,取得了多少成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检视现实,不少人难免会发出或多或少的叹息。震灾带给我们普通人的道德层面的改变,具体有多少,还有待检验;在经济危机的寒流里,诸如豪华公祭、政府追星晚会等,在不少地方,依然如火如荼……在笔者看来,让某些地方政府改变在举办公共活动时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积弊,非一朝一夕;“用制度积累进步的成果”,更需假以时日。但具体到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这个问题,静默也许不是唯一、亦可能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但低调、节俭、庄严、真诚这些关键词,应该成为普通公众参与、社会舆论引导、商家活动介入、职能部门协调时,应该遵守的主基调。(□李记)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