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隔震建筑不足千座 专家建议大规模推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隔震建筑不足千座 专家建议大规模推广
2009年04月15日 1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武汉四月十五日电(记者 徐金波)“目前建筑物隔震技术已十分成熟,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普及应用,可地震多发的中国,应用了隔震技术的建筑不足一千座。”在汶川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建筑设计院院长张柏青今日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表示。

  张柏青介绍,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除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外,一些地区发生的低级别地震几乎每天不断,造成建筑物倒塌并带来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结局完全可以通过应用现有的隔震技术得到改变。

  目前,中国建筑抗震主要采用两种技术:一种是传统的“以硬碰硬”技术,就是通过增加或加粗钢筋、承重柱等实现抗震,但由此增加了建筑物自身重量,导致其建不高,抗震效果不是很理想。另一种国际热门的隔震技术。

  他解释,所谓隔震技术就是在地基与建筑物之间使用柔性材料形成隔震垫,当地震来临时柔性材料能吸收地震六到七成能量,从而达到减少地震破坏力的作用。目前,该项技术已十分成熟,美国、日本等多震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抗震减灾效果,在中国也有了十多年的应用历史。

  作为中国建筑物隔震技术应用的“开路先锋”,中南建筑设计院院长张柏青坦承,中国真正应用了隔震技术的建筑只有七百多座,分布在地震多发的全国十六个省市自治区,而且这些建筑防震性能在汶川等地震中得到了检验。例如,应用了隔震技术的四川邮政大楼,在汶川地震中几乎完好无损。

  “隔震技术在中国推广应用难,除了民众防震意识比较薄弱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建筑单位担忧增加成本,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张柏青说,同样一栋高楼,应用隔震技术后,可有效减少约两成的建材,并可增加建筑物高度。即便是在地震低烈度地区,一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应用该技术虽然增加约一定的建设成本,但大大增加了建筑物安全储备,能有效避免文物损坏。

  张柏青建议,为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隔震技术推广与应用,制定出台相关法规、标准,同时加强对民众的科普宣传教育,让其接受“花点小钱、买个安心”的隔震观念。(完)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