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替身门"事件始末:为何未做DNA鉴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胡斌"替身门"事件始末:为何未做DNA鉴定?
2009年08月05日 09:46 来源:检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办案机关相继回应;入狱的胡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亲口否认替身存在……最近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胡斌替身门”,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候。

  但“替身门”关上,带给我们更多的,却不是喜悦,而是苦涩。回顾这一事件的发展轨迹,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从宏观角度看,一桩被事实证明并不存在的“替身事件”,何以发展成公共事件,并愈演愈烈?面对质疑,司法机关该如何回应?质疑结果的不美妙,能否否定质疑本身的价值?

  而在微观操作层面,不少人呼吁给胡斌做DNA鉴定,究竟是否可行?现行诉讼规则,是否给了顶包存在的空间?防止顶包出现,法律还需做些什么?

  ……

  反思“胡斌替身门”,是为了今后不再遭遇类似的尴尬。

  7月31日,“杭州飙车案”罪犯胡斌入狱第一天。当天下午,在位于杭州市东边的一所监狱,新华社记者和胡斌面对面。

  除了通过媒体表示忏悔,胡斌也对有关替身的质疑,进行了回应:“(自己)可能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发型变了,体重也有所增加。”他说,庭审的时候自己戴了一副眼镜,而事发当时,戴的则是隐形眼镜。

  对网友质疑最多的疤痕,胡斌现场展示了自己的右臂,一道白色的长条疤痕清晰可见。他告诉记者,这是初三时留下的。

  尽管仍有极少数网友质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胡斌’和出庭的‘胡斌’,不是一个人”,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胡斌“现身”,意味着沸沸扬扬了一段时间的“胡斌替身门”,可以结束了。

  北京市铭基律师事务所主任赵国华律师认为,让胡斌出来露面,是有关部门回应公众质疑的一种方式,“从效果上看,比之前司法机关的回应还要好,更有说服力。”

  “替身门”风波骤起

  2009年5月7日晚,胡斌和孔某、袁某分别驾车一起从杭州机场路出发,超速行驶。行至西湖区,胡斌将站在斑马线上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撞死。

  由于有关部门草率宣布肇事车辆时速为70迈,引起公众不满,这一事件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事件。7月20日,胡斌因交通肇事罪被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一审判决,并没有平息从案发就一直存在争议的案件定性:到底是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时,随着胡斌受审照片和录像出现在媒体,他的身份也受到质疑。因为人们发现,与5月7日当晚肇事后被拍到以手挡脸的胡斌相比,在看守所里关了两个多月的胡斌,体态、气质有了明显的变化。甚至有网友将两张照片上人物的耳廓、手指作了比对,感觉确有明显差异。

  于是,“替身说”甚嚣尘上。有网民传“胡斌早已出国整容”、“在拘留之前就被掉包”。人肉搜索结果更是指名道姓称替身名叫“张礼礤”,并上传了“张礼礤”的照片。

  7月28日,一名28岁的刘姓男子与多家媒体联络,称照片中的他是北京某国企行政助理,并非是“杭州出租车司机张礼礤”。

  回应压不住质疑

  面对公众质疑,办案机关似乎很委屈。杭州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整个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我们已经尽力了。如果这样都还能怀疑的话,那一切都可以怀疑了。”

  对于办案机关遭遇的尴尬,时评人傅达林表示了“同情”:“对于无中生有的传言进行‘无罪证明式’的回应,本身就难以找到有力的证据。”

  尽管难以找到最为直接的有力证据,但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还是让有关部门意识到不能沉默下去了。7月27日,杭州市西湖区法院首先作出回应,称胡斌身份确认无疑,“胡斌的身份,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核实确认”。

  但网民认为,法院回应“只有结论,没有证据”,这种“原则性否认”,难以令人信服。

  7月30日,检方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也作出回应,却同样难以平息质疑。在天涯社区“法律论坛”,网友“学法律是一个错误”,逐条评点检方回应,称“心里还是不踏实”。

  (回应)检方及时到杭州市看守所提审了胡斌,讯问了胡斌的年龄、住址、简历、家庭成员、单位等情况,进行身份核对,还核实了胡斌的身份证、驾驶证。在7月15日开庭审判时,审判长首先认真核对胡斌的身份,公诉人在审判长核实胡斌身份的基础上,调查核实了该案的全部犯罪事实和证据。

  (评点)谁要找个替身,也不会拍拍屁股说去就去。为了不穿帮,必要的“培训”少不了。问问年龄、家庭情况、单位等信息,即使真是替身,也有混过去的可能。

  (回应)5月7日晚,胡斌从机场路到肇事现场,一路驾驶都有监控录像可以证实,肇事时和肇事后有多位证人证明,车上只有胡斌一人,并无他人。肇事后,胡斌马上用手机拨打120和110(有电话记录),并坐在肇事的损毁严重的浙A608Z0红色三菱轿车中等候。对上述细节问题,检察机关进行了仔细的核实和查证。所以,检察机关可以负责地依法证明:出庭受审的胡斌就是“5·7”交通肇事案肇事者胡斌,确定无疑。

  (评点)如果当场抓了胡斌,这段很有说服力。但事实却是,胡斌并未当场被捕,而是回了家,当晚还上网留言。进局子是几天之后的事儿。又是一个人,又是出事后在车里等候,检方说了半天,等于什么也没说。凭这些,恐难以“负责地依法证明”。

  (回应)在7月15日的庭审中,胡斌的父母及亲属参加了旁听,该案的宣判实况在电视等媒体播放后,胡斌的老师、同学从未提出异议。

  (评点)胡斌的老师、同学,有多少人关注这事?除非经常见面的,是不是这人,一眼能看出来,一般的老师同学,长时间不见,只能说“像不像”,而难作“是不是”的评价。如果是“像不像”,即使有深仇大恨,估计也少有人去举报。如果是亲近到能做“是不是”评价的人看到,他会去举报吗?

  对于司法机关积极、主动的回应,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许身健博士表示赞赏。但他同时认为,司法机关应讲究一下回应的技巧,“有些回应,确有可商榷之处;网民的上述质疑,并非都是鸡蛋里挑骨头”。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