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沙守礁生活:生活不寂寞 守着大海有"福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揭秘南沙守礁生活:生活不寂寞 守着大海有"福利"
2009年08月14日 09: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是海军南海舰队的一名战士,入伍前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本科2005级学生。从小,我就对英姿飒爽的海军、对美丽的南沙群岛有一种向往,常常幻想着有一天能穿上帅气的海军军装去保卫祖国的海疆。2007年,我在清华读到三年级时,听到部队来学校征兵,喜出望外的我毅然报名参军,在填写志愿去哪里服役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海舰队。

  2009年3月末,我登上开往南沙的“洞庭湖”号综合补给舰,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南沙之行。

  

  初次出海,我喜欢站在甲板上,看着“洞庭湖”舰犁出的浪花翻滚着向后流逝。从舰边翻涌的浪花,望到极远处的海天一线,满眼都是湛蓝。坐火车去北京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开南方秀美的山区,看到北方辽阔粗犷的平原,那时也有眼睛被涨满的感觉,可如今觉得,陆地的辽阔与大海的广阔其实是无法相比的。

  夜的南海,海面依然湛蓝,繁星却挤满了头顶的天空,有的大,有的小,都在使劲地闪动,像下雨一样摇摇欲坠,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一大把。

  海上的生活充满了新奇。由于船体空间有限,我们几百号换防战士全部挤在甲板下100多平方米的狭小舱室里,空气流通不畅,在舱内待上一段时间就会有眩晕的感觉。狭窄的舱室里只有微弱的灯光,想看书是不可能了。开饭时,我们以班为单位,每班一块塑料桌布摊在后甲板上,用盆、桶打回来菜和汤,然后大家看着大海、吹着海风、晒着太阳,蹲着就把饭吃了。

  晴朗的下午,我们会集合到后甲板上唱军歌,部队整整齐齐地展开,高高的桅杆上五星红旗迎风猎猎作响,我们在红旗下唱《人民海军向前进》和《南沙卫士之歌》,铿锵有力的歌声将我们的自豪感尽情挥洒在南中国海上空。我们都能感觉到,南沙之行,会是我们生命中最骄傲的一页。

  这是我第一次上军舰。初来的兴奋期过后,我晕船了。感觉身子轻飘飘的,失去了在陆地上的踏实感,浑身冰凉,胃里翻腾,晚饭前我终于顶不住吐了。班长和战友们看到我脸色惨白,浑身都是冷汗,都非常关心我。他们为我找来晕船药吃下,扶着我去厕所,给我打来饭菜,吃完后又让我躺好帮我盖上被子。

  所幸的是,两天后,我们终于踏上了南沙的礁盘,我被分配到永暑礁,在这里,我将经历3个月的守礁生活。

  二

  一上礁盘,两天来的劳累顿时一扫而空。永暑礁很小,可能比个足球场大一点儿。上礁一抬头,就能看到水兵楼上高高悬挂的“祖国万岁”四个大字,一种神圣、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再一转头,就看到了矗立在礁盘上的主权碑,那是一块长条形的碑石,上书“永暑礁”三个大字,碑顶立着一块心形的红色碑头,其上画有祖国的地图。再望向礁上深处,就能看到我们临时俱乐部高高的大门上悬挂着一个巨大的“家”字,我的内心再一次被震撼了。在这远离大陆的祖国最南端,家的感觉最为强烈,国的感觉也最为具体。

  我们住的水兵楼并不高,只有两层,却打扫得一尘不染,宿舍里还装了空调,有电视,每个分队还有电脑,可以登录海军的内部网,这样即使在茫茫大海中的孤礁上,我们照样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家大事。

  越熟悉礁盘,对这里的感情就越深。我曾想象,如果从云端往下看的话,永暑礁一定是绿色的,因为官兵们在礁盘上到处都种植了生机勃勃的植物。礁上的花圃里怒放着太阳花,顶着烈日越发开得娇艳。据说,经过官兵们多年试验,太阳花是唯一能在南沙岛礁上生存的花,于是它被南沙官兵亲切地称为“礁花”。在南沙,生命力顽强的太阳花就是官兵们乐守天涯的精神象征,于是我也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青春为南沙的礁盘涂上一抹深深的海洋迷彩。

  永暑礁上还有几块绿油油的草坪,不时传来阵阵青草香。礁上的小路旁生着许多巨伞一般的阔叶树,在礁上洒下一大片阴凉。树冠上是鸟儿的乐园,海鸟们飞倦了就栖息在上面,露出一个个小小的脑袋,洁白的羽毛在浓密的树叶中若隐若现。

  礁上还有一个不小的菜园,它可是全礁人的宝贝。礁盘上原本没有一粒泥土,多少年来,官兵们形成了惯例,每次休假都要带回一些家乡的土,一点点填到光秃秃的礁盘上,渐渐地,南沙能种菜、种树了。菜园子里的菜长势喜人,没几天就能收获一次,从而保证了礁上的官兵每周都有新鲜蔬菜吃。大家都喜欢在菜地里干活,松土、施肥、摘菜,闻着满园的菜香、泥土香,干活是从来不会觉得累的。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菜园里,每一畦菜地前都有一个牌子,写着祖国各个省份的名字,因此从这块菜地里出来的菜我们都不叫菜的名字,而叫“某省菜”,所以3个月下来,我吃遍了全国各个“菜系”。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