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规定公务员学五门七百句外语引热议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昆明规定公务员学五门七百句外语引热议
2009年08月16日 06:50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昆明市最新规定,从2009年8月开始,用一年的时间,对全市50周岁以下的在职公职人员进行“三普”教育培训,到2010年底实现:全市公职人员在上班时间、各类会议、公务活动和公共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掌握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英语日常用语300句,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四国日常用语各100句。

  此举引来一片热议,有肯定,也有质疑。

  8月11日,昆明市新闻发言人刘海发再次发表声明,“昆明开展公务员‘三普’培训,但并不强制实行考证制度,只是借此鼓励公务员多学一些知识。”

  市委书记带头学外语

  8月8日是立秋的第二天,供职昆明市政府某“边沿”部门的张女士借假日来到石林县一个乡下朋友家采摘,一是休息,二是释放压力。

  “我们太艰难了,‘五加二’和‘白加黑’把休息时间占完了,现在又要我们学五门外语,”她说,“不过也适应了,仇书记是想尽快把昆明搞好。”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7月16日,昆明市委、市政府举行专题会议,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调研成果。有关部门汇报说,目前,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开办小语种教育教学的机构,每年培养的各小语种人才不超过200人/种,小语种人才缺口很大,与昆明市作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桥头堡”的地位不相称。

  在场的市委书记仇和当即责成分管领导抓落实,并表示目前他自己正在自学越南语、缅甸语和老挝语。

  很快,一个新规定出台,在今年国庆节前,全市50岁以下的公务员要学会说300句英语、100句越南语、100句缅语和100句老挝语,昆明市委、市政府将针对实际学习情况组织测试,并将小语种掌握程度作为干部选拔的一项条件。

  自从仇和上任昆明市委书记后,公务员普遍感到日子“难过”了。

  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工作上、生活中懒散拖沓漫不经心和无忧无虑状态被彻底改变了,紧张、繁忙、责任重、要求高成为常态,尤其是,不论哪级领导还是一般公务员,每个人头上都高悬着“问责”的板子。

  前述所谓“五加二”、“白加黑”,据非正式介绍,是指全天候工作,即一周的5个工作日如果工作没干完,就必须自动把2个休息日奉献出来接着干;如果白天工作没干完,就必须把夜间也拿出来加班。

  事实上,最近一两年,昆明市委那座大楼深夜灯火通明并不罕见,夜里十一二点开会研究问题,也是常态。

  记者和政府部门的一位公务员说起几年前到市政府采访遭遇“四难”的窘境,她说:“现在你去看看,哪个部门还敢如此傲慢对待来访者?”

  三普培训旨在招商引资

  对于公务员学5门700句外语的要求,昆明市早有想法。

  昆明市面对东南亚、南亚,昆明的对外开放一定程度上因为地域关系最直接的就是对东南亚和南亚开放,而要和这些国家交流,除了英语,最需要的就是所谓“小语种”,即缅甸语、老挝语、泰语、越南语。

  事实上,为了招商,昆明公务员必须学外语的风声,今年4月下旬就已经传出。仇和在昆明会见前来访问考察的泰国商务部副部长阿隆功·蓬拉布以及泰国华商企业家投资考察访问团时透露,今年下半年,昆明市将在公务员中开设外语培训课程,从而让广大公务员普遍掌握百句以上基础、常用的英语、泰语等外国语言。

  据了解,当前,昆明官方把针对公务员的外语、普通话、计算机培训称为“三普”教育培训,即普及外语、普通话、计算机。

  为确保“三普”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昆明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红苹,副市长廖晓珊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市人事局、教育局等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三普”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市委、市政府要求“在职公职人员”凡50岁以下者都必须参加学习。对于“在职公职人员”的范围,有关方面给出了界定,他们是指——党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窗口服务行业部门的工作人员。

  8月3日晚上,昆明市委宣传部的公务员率先走进课堂,参加了第一堂培训课。培训课程从20时开始,22时结束,学习的内容是英语,授课教师来自国内一家知名的培训学校。

  昆明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该部门的培训班开班在昆明算是比较早的。2日晚上,宣传部系统内包括外宣办、文明办的五六十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这是7月下旬,接到市委办公厅下发的培训要求后,该部党总支、干部处就开始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编辑:唐伟杰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