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哥大”到3G:手机从炫富奢侈品到日常用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大哥大”到3G:手机从炫富奢侈品到日常用品
2009年08月27日 13:51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大哥大。 中新社发 蒋振雄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手机,曾是人们炫耀身份的资本,遥想当年的大砖头时代,手机只是少数富人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如今,一个人装着几个手机都不鲜见,手机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第一代采用模拟技术的手机“大哥大”,到第二代的GSM、CDMA手机“落入寻常百姓家”,再到TD-SCDMA的第三代移动通讯闪亮登场,中国移动通信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迈向自主发展的3G时代。

  8月12日,中国移动公布了TD-SCDMA业务发展的最新情况,TD-SCDMA网络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电话接通率已提升到96%以上,掉话率降低到2%以内,3G/2G切换成功率改善到95%以上。

  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TD-SCDMA已经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组大网、从试验网到商用网的转变,基本达到商用网络的质量标准。

  20多年来,我国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超出了所有的市场分析预期。从第一代采用模拟技术的手机“大哥大”,到第二代的GSM、CDMA手机“落入寻常百姓家”,再到包括TD在内的3G登场,这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不过22年。

  曾经风光的“大哥大”手机

  1987年我国确定了以TACS制式作为我国模拟制式蜂窝移动电话的标准。同年11月18日,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召开前夕,广州开通我国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首批用户发展了700个。

  不过与现代手机的小巧精致不同,第一带移动电话有着庞大的身躯。在早期的电影中,我们依然可以一睹他们的风采。那庞大的身躯几乎是现代手机的几倍,甚至十余倍,人称“大哥大”。

  北京模拟网开通首期放号是在1988年的3月份。初期的放号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个人的发放十分有限,主要是一些名人,或是一些老板级人物。而且由于终端价格的昂贵,初期发展并不理想。那时的营业厅也只有一个,是1985年北京无线通信局利用20世纪60年代建设北京长话大楼时留下的一个简易工棚建设的寻呼营业厅,兼做移动电话营业厅,方便用户拿号和交话费,因为当时的银行代收费业务还没有开展。

  “我们当时有几个人,天天开个破小面,每人拿个‘大哥大’满城转悠打电话,所有人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我们,其实我们是测信号的。”当时在北京负责网络建设的张明禄回忆说。

  那时,“大哥大”被认为是“大款”的象征,能搞到“大哥大”批文的是“高级倒爷”。有一个90年代初的笑话说,有钱人就是“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但由于各种原因,到1995年之前,北京的“大哥大”用户,都没有超过20万户。

  一直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哥大”还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身价不菲的人才能消费得起。“大哥大”贵到什么程度?据业内人士的回忆,电话本身2.1万,入网费6000,预存话费1000,一共2.8万,还不是交了钱就能拿到,因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哥大”需要购买指标,必须要有单位的证明才能买,所以用户要交了钱等,长的有等半年的。

  张明禄回忆起当时“大哥大”的实用性时表示:“一次我们自己测试,一个‘大哥大’打通一个电话花了五分钟,总体来说,‘大哥大’的炫耀和奢侈需求,绝对要大过通话需求。”张明禄说。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