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析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不要回避也不要飘飘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析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不要回避也不要飘飘然
2009年09月07日 10:5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既不要刻意回避,又不要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

  文/严书翰

  自从2004年,一位叫乔舒亚·库珀·雷默的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问题后,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提法很快地流行起来。近几年,大凡影响大一点的国际研讨会都涉及中国话题,都要讨论“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问题。

  最近这一波热议“中国模式”,是伴随着各国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而来的。目前这一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一是中国的实力提高得很快,令人刮目相看;二是期待中国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中国经济一旦率先复苏,那么“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将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西方学者和政要在谈到“中国模式”、中国实力、中国成就等问题时,尽量回避或有意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说明他们很难摆脱固有的价值观念和理论观点的束缚。其实他们所说的“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

  观察近几年国外学者和政要对“中国模式”的议论,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既不要刻意回避,又不要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要作出如实的、谨慎的而又充分的估计,也就是说要全面评析。

  中国发展之路的魅力

  六十年来,中国发展之路的特点可以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加以概括。考察西方学者和政要近年来研究“中国模式”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三点是看好的。换言之,中国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其魅力四射。

  早在上世纪末,我国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就敏锐地指出,中国是第三世界中最早认识到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逐步形成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且把它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此,一些西方学者和政要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2003年4月,德国《我们的时代》杂志发表前民主德国驻华大使贝特霍尔德的文章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它己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他例举了南北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暴力、战争等事实后得出结论:“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地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有的西方学者还称,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提出后,更加引起世人关注。一些西方学者和外媒也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变化。2007年10月15日,日本共同社在报道中指出,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使经济发展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公平感等内容”、“又使得长期以来‘一边倒’式的发展经济向重视民生和民权的方向转变,大力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六十年中国发展之路也是和平发展之路。对此,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会看到或承认这个事实。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决不是一时应急之策。而是由中国社会制度性质和我们的对外国际战略所决定的。从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到邓小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从江泽民提出“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到胡锦涛倡议“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切向世人昭示:六十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完成三个伟大历史任务相联系,其中之一是“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捍卫世界和平。

  因此,被西方学者和政要称之为“中国模式”的中国发展之路对于当今世界是有影响力的。德国社会学家哈拉尔德·韦尔策在2008年8月15日《世界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认为,对于现代化的新兴国家,“中国模式”甚至有可能成为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模式,而傲慢的西方模式现在给人的感觉是过时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