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211工程:面向21世纪 办好100所高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教育211工程:面向21世纪 办好100所高校
2009年09月17日 17:5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11工程”启动前后,我在原国家教委担任科技司司长,国家教委成立了“211工程”领导小组,我也是成员之一。从1991年7月到1995年11月,“211工程”经过了长达4年的酝酿筹备。如果让我概括当时国家教委所做的工作,可以用“四个抓”来形容,即抓机遇、抓立项、抓规划、抓实施细则。

  1991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下大力量重点抓好一批大学。”国家教委敏锐地抓住了这句话。7月,国家教委向国务院正式上报了《关于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报告》。应该说这个报告的上报很及时,也考虑得比较细。

  当时提出要重点建设100所左右学校想法的,是时任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铁映同志。这个提法后来就成为“211工程”名字的由来。

  为什么确立100所的数量,主要考虑到当时国家教委直属的院校有30多所,再加上中央其他部委所属的学校,以及各省至少应该有1所学校,加起来差不多在100所左右。为此国家教委开了很多论证会,遴选原则、学科门类都要考虑周全,专家反复论证,部委内部、部委之间以及与地方省市之间多次协调。

  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印发〈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这是国家教委为实施“211工程”所发布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对“211工程”的定义、建设目标、实施办法以及立项程序等都进行了明确阐述。

  后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大连海事大学时也说过:“‘211’是个缩语,内行就懂了,面向21世纪,办好100所高校,这很好。”

  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出台。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两委一部”共同实施这一工程,这在国家教委之前的一些计划或者工程中是从未有过的。

  “两委一部”成立了部际协调小组,有什么事情“两委一部”共同推进。比如落实钱的问题、纳入国家计划等。这样一来,“211工程”就不是国家教委一家的事情了,而成为国家工程。从“211工程”之后,国家教委的很多活动都愿意联合几家部委一起搞,这样动力大、效果好。

  1995年年底,“两委一部”组织专家组分别对北大和清华两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核,这标志着“211工程”立项审核工作正式启动。我当时是清华大学评审专家组的成员,记得很多高校都派代表来旁听清华、北大论证的过程,并积极准备论证报告,争取早日加入“211工程”高校行列。

  经过扎实地准备、科学周密地安排,“211工程”的启动非常顺利,作为专家组成员,我参加了14所大学启动“211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论证会。从实施过程看,可以用8个字概括:“规范、严格、科学、负责”。专家组论证十分认真,验收时没有达到目标也如实写出验收报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一丝不苟的精神。

  如今看来,这项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工程,总体上高质量地实现了预期目标,在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三大部分,都取得了巨大的效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链接 规模最大的高教重点建设工程

  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央拨出专项资金实施“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好我国的100所大学。

  “211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所需建设资金,采取中央、有关主管部委、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从1995年到2005年,10年间“211工程”学校达到107所,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1工程”学校完成投资368.26亿元,用于重点科研建设的经费占全部的45%,使其承担科研任务的能力及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11工程”显示了政府在公共经费投入上的政策导向性,中央政府投入呈现集中一部分财力向国内少数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倾斜的特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左铁镛  记者杨晨光 采访整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