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机遇中“脱胎换骨”(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机遇中“脱胎换骨”(图)
2009年09月18日 09:37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沈阳铁西区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在国际一流水平的生产线上。于文国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2007年8月2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明确了今后10到15年时间里,东北振兴的整体目标框架。即在今后10到15年的时间里,东北将会建成我国重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域。

  围绕着“四基地一保障区”的东北振兴目标,一个崭新的更为合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东北形成,比如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开放先导区、辽宁“五点一线”等。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5年多来,效果明显。”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在8月份召开的东北金融高层论坛会上说,“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成为我国增长最快、形势最好的地区之一。黑龙江、吉林、辽宁实现GDP分别增长8.9%、11.7%和11.5%,均高于全国7.1%的增幅。”

  从2003年9月中央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以来,东北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论是重新焕发生机的百年老厂,还是锐意进取的新兴产业,都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实施振兴战略后东北走过的道路。

  成也“计划”,败也“计划”

  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为主的“东北”,在计划经济年代, 曾以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而闻名全国,对新中国向工业化国家迈进有着扛鼎之功。但是,自“一五”开始以及整个计划经济年代,东北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不科学的经济结构、企业沉重的社会负担、资源开发殆尽而缺乏接续产业……所有问题根源都指向长期实行计划经济造成的连锁反应。

  沈阳,铁西区,这里可以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半个多世纪来兴衰沉浮的缩影。

  铁西区曾经集中了232家大中型国有企业、30多万产业工人。“一五”和“二五”时期,新中国将六分之一的财力倾注在这里。第一台车削普通机床、第一台125万吨挤压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等100多个“新中国第一”从这里生产出来。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在转型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挫折,出现了大批国有企业倒闭、大量职工下岗的现象。当时,这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共同的问题,被学界谓之“东北现象”。

  据统计,到2001年,铁西区五分之四的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0%,负债总额达300亿元。30多万国企职工中,有10多万人下岗。

  这里曾希望引进外部资金来改变企业的困境。从1986年到2002年,铁西区一共获得350亿元财政拨款和贷款,却依旧步履蹒跚。

  “就生产线改造生产线,就生产车间改造生产车间,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改造老工业基地。必须从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改造。”沈阳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刘伟奇说。

  更有人作出形象的比喻:“铁西区就像一个装满家具的旧房子,这样的房子有两大致命的问题,一是格局无法改变,二是无法添置新家具,唯一的出路只有搬家。”

  “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紧邻铁西区的国家级开发区,把铁西区的企业搬迁到开发区,筹集的资金,使困扰企业的冗员问题、内债外债问题和企业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企业真正获得了新生。同时,也壮大了开发区工业企业的实力。”铁西区一位副区长介绍说。

  沈阳拖拉机厂曾是铁西区的亏损大户,2003年,这个占地24万平方米的拖拉机厂从铁西搬到张士,得到了2.4亿元的流动资金,并重新组建了一个企业——沈阳农机总公司,企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之路。

  2006年,经过重组的沈阳机床集团也从铁西区迁入新区,这是该厂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技术改造,其主要资金来源不是像过去那样靠贷款,而是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土地置换。

  2003年9月以来,铁西区相继有130多家大中型企业走上了搬迁之路,进而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

  而今,老铁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铁西新区,沈阳市因此于2007年荣获“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当铁西区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在黑龙江、吉林,也同样进行着大规模的国企改制、改造,也同样发生着“脱胎换骨”的质变。

  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2002年还是亏损2000多万元的企业,这几年销售额年均增长50%,年利润已达十几亿元。

  长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振兴东北的进程中,注重自主品牌的发展与创新,在拥有“解放”、“红旗”和“夏利”三大自主品牌之后,2005年8月18日,“奔腾”又亮相市场。目前,一汽在向生产规模年产200万辆汽车目标迈进的同时,还要达到自主品牌占一半的目标。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一批老国企焕发生机的同时,一些依赖资源生存的城市也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黑龙江省伊春市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2006年1月4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正式在这里破题。这项与1978年中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脉相承的改革措施,让林业职工合法获得了国有林的承包经营权,并可以转让、继承和变卖。现在,伊春已经有6000多户林业职工签订了8万公顷林地的承包合同。承包后,这些林地的森林覆盖率超过年均增长4%的预定目标。

  而阜新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则在寻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选择了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此举吸引了双汇和伊利两家企业,它们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到阜新落户。

  像伊春、阜新一样,在东北,许多曾一度因衰落而焦虑的城市,在振兴战略中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有条不紊,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获得了宝贵的工作。

  在传统国企重振雄风的同时,一大批包括生物、医药、光电子、新能源技术等在内的高新产业在东北开始大量出现,并飞速发展。(郭强)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