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全民福利之憾:至今无一个镇复制成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山古镇全民福利之憾:至今无一个镇复制成功
2009年09月18日 13:5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镇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吃饭不要钱,读书不要钱,看病也不要钱。” 中山古镇主管社会保障的副镇长官华,回首几年来当地福利社会的建构之路,无比自豪。

  位居珠三角、毗邻港澳的中山古镇,是蜚声海内外的“灯饰之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飙突进后,近年来,古镇开始探索自己的全民福利之路。

  举国范围内,古镇第一个实现学前至高中15年免费教育;全镇6.9万户籍人口全部参加养老保险;重大疾病累计报销可达20万元,在社区卫生站看病,也只需支付3元的挂号费,就可以完全免费吃药。

  中共16大之后,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曾表示,中国将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普惠型”转变,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基本实现。”副镇长官华表示,“福利普惠”的愿景已经照进古镇的现实。

  看病如何不花钱?

  “拿药免费,小病不再拖,这样就不担心得大病。”9月12日中午,冈南村村民邓丽欣带着医保卡,仅支付了3元挂号费,就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看好了流感。

  2008年12月1日,《古镇镇基本门诊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试行。根据规定,凡是古镇基本门诊保险参保人,在定点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仅需要支付3元的诊金和挂号费,就可以免费看病取药。如需进行静脉输液的,另行支付2元/人/次的材料费,跨区诊查还需支付1元/人/次的跨区诊疗费。

  “看基本门诊,不限次数、不设费用封顶,是古镇的首创。”副镇长官华说,古镇在基本门诊上的新探索,投入并不大,成效却很显著:民众方便的同时,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了,看好小病,避免了大病;另一方面,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跟着上去了。

  以镇为中心,探索医疗保障制度,古镇从2007年设立重大疾病补充保险时,就已经开始。彼时,中山市住院保险标准,重大疾病最高报销额度是10.5万元。

  “相较而言,算是很高了,但还是解决不了一些人因病致贫的问题。”中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古镇分局副局长曾晓芳说,在那年,古镇下定决心,解决因患大病而家破人亡的现象。

  在市统筹基础上,村集体为每位村民支付重大疾病补充保险50元/年,最高报销额度随之多增6万。随后两年,数额逐步上提,今年7月份,古镇最高报销额度提高至了10万,这意味着患了重大疾病,古镇人最高可以拿到20.5万的报销。

  “如果是困难户,政府再给补助,大病看得起的目标,在古镇已经提前实现。”官华说,以一个镇的行政级别,能单独出台重大疾病补充保险,在全国内也十分罕见。

  而试行8月的基本门诊医疗,解除了古镇人民的小病之扰。根据中山市级标准,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月8元,其中参保人数缴费2元,市镇(区)两级财政各补贴每人每月3元。通过古镇补充保险,缴费标准升为12元每人每月,增加的部分是由村集体另外支付的4元。

  “社区的就诊量提高了30%,最多的一天达到了3万人次。”古镇医院负责社区卫生站工作的社区办主任黄时美感叹,基本门诊补充险,改变了古镇人有病就往大医院挤的习惯,促成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副镇长官华拿出医改的最新方案,用笔勾画着关于医疗保障方面的内容,“这里面设想的,我们都做了。”放下方案,官华用了一句话来概括这几年来他的努力,也为古镇医疗福利探索之路做出注脚:小病在社区,大病有统筹,重疾得补助,人人看起病。

  福利背后的利益博弈

  在国家医改和教改宏大背景下,尤其是在金融风暴的节点里,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呼声日盛,古镇的“免费看病”随之引发关注。有媒体将古镇对比陕西神木,尝试阐释出一条福利发展的新型路径——“古镇模式”,媒体认为这比神木政府包办社会福利更容易操作和推广。

  记者采访后发现,其实,古镇的全民福利之路并非一马平川,无所羁绊。

  2008年年初,古镇社保局就做出了镇基本医疗门诊暂行办法的初稿,但并没有得到中山市的审批。“除了初稿方案不够成熟以外,市里也担心与中山的基本门诊医疗保险统筹相冲突。”曾晓芳坦言,目前中国社会保险以市级为单位统筹运行,镇级行政区域“走的太超前”,与上级市在利益上不发生冲突,几无可能。

  修改后的初稿,更加严密、合理,并且坚持在市级统筹基础上做补充保险,古镇才从市里拿到了批文。而在曾晓芳看来, “与市里接触,只能算是‘交锋’,与村集体协商更像‘谈判’。”

  2007年11月,古镇决定填平城乡间养老保险的差异,“一步到位”地将农民纳入到城镇居民的养劳保险范畴之中。“全员参保,村集体要一次性为60岁老人缴纳19400元,刚开始他们非常反对。”

  那段日子,曾晓芳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游说”。“把钱数刚报出来,村里书记就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了一句很难听的方言,意思是‘你们把我当傻子一样哄’。”此话一出,社保局和村集体两边的工作人员都哑然失言,“很长时间都没法打破当时的尴尬”。

  一位村长曾私下里向曾晓芳抱怨,“养老保险费不是一个小数目,古镇工业经济这么好,拿这笔钱起房子放租见效更快。”

  曾晓芳随即反驳:那我们去找一位村民,问问他到底支持哪个政策,好不好?该村长听后闭口不言。

  “游说”攻坚时期,古镇镇委书记苏恩明只好逐一“拜访”村集体。面对12个村集体的决策者,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虽然今天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明天不一定也好,假如类似于97年金融风暴再来,谁敢保证——退休村民每月都能领到600块钱养老金。

  一年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果真出现。而古镇农民全员参保后,60岁以上每月拿到的养老保险金至少在700元以上。

  办社区门诊,跟医院对话也并非易事。根据古镇基本门诊医疗保险相关规定,社区门诊补充医疗保险费用采取医院包干负责制。

  “社保局跟医院,谈了不下二十次。”加上村集体出资,古镇的缴费标准是12元每人每月,“在门诊,我们认为10块钱就可以看好一个人的病,医院方认为这对自身发展不利。”曾晓芳回忆,直到社保局拿出了科学的统计数据,医院才松口尝试。

  “这是民心工程,医院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古镇社保局局长林树坚说。

  曾晓芳1999年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名称是“古镇劳动所”。10年过去,单位名称改得有些冗长——中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古镇分局。变化背后,伴随的是国家与公民权利消长而进退的过程。

  “劳动所”时期,主要工作是为工人索赔工伤。到了2000年,福利保险开始向企业推广,2005年开始普及到农民身上。“十年前,我们连专门缴纳保险金的窗口都没有,现在社保局有了一栋自己的办公楼。”曾晓芳说。

  至今无一个镇复制成功

  资料显示,2008年古镇生产总值近70个亿,村集体资产总额近50亿元,其中古一、古二、古四、六坊等村年集体收入人均已超1万元。雄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村集体经济发达,为该镇办好社会福利奠定了基础。

  “15年义务教育,政府在每个孩子身上,要比以前多投资近3万”,但村集体70%的资金承担为这一措施落实扫除了障碍。古镇镇宣传办主任袁新强告诉记者,2008年古镇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97.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

  副镇长官华承认,经济基础好是办好福利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以重大疾病补充险为例,每人每年50元,全镇6.9万人,不到350万重大疾病就能得到解决。”

  中山劳动与社会保障分局古镇分局副局长曾晓芳亦认为,古镇搞社会福利并没有投入很多钱,“基本门每人每年12块,就可以做到免费拿药。”

  采访中,她向记者多次强调:“搞社会福利,其实是花小钱办大事。”“我们能做的,其它地方也能做,重要的是,钱如何控小,事如何做大。”

  据她介绍,为保证门诊医保保费和支出的平衡,从2006年古镇就开始测算相关数据。为控制医生开大处方的冲动,社保局还专门研制了监控软件,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具的用药一般不会超过3—5天。

  “最开始医生开药非常谨慎,生怕超过包干费用,后来发现我们的数据是很科学的。”7月初,副镇长官华跟医院对数据,发现前半年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人次达157215次,就诊总金额近360万,而市级两级统筹收入达到400万。

  为保证社福利的推行,政策宣传同样十分重要。曾晓芳自豪地说,之前中山市曾有很多镇社保人员联系她,询问福利搞得好“是如何做到的”,曾晓芳知无不言地一一回应,但时至今日,没有一个镇复制成功。

  一个细节是,中山市社保局某官员曾取经古镇宣传模式。该官员径直找到古曾晓芳说,“请你们把致全镇村民的一封信给市里也发一份,中山市全市推广。”

  “我们的政策宣传方式多样——发过传单,写过信,公开社保局咨询电话。”“村民都以为,电视台上播放的福利宣传动漫是请广告公司设计的,其实都是古镇社保局制作的。”曾晓芳说,有限宣传之下,古镇全民福利的概念深入人心。

  几年下来,曾晓芳渐渐感受到社保工作的荣光。镇司法局局长告诉她,自从07年全面医保实施以来,两年来因赡养老人引发的纠纷已经绝迹。“政府各部门年末的民意测评中,原来并不靠前的社保局,从去年开始稳坐头把交椅。”

  全国范围内,“普惠性”社会福利刚刚晨光微现,古镇已经迈向了全民福利之路。而古镇人并不认为他们的福利建设已经完美无瑕。

  “重大疾病中有5%是特殊病种,像肾移植患者不需要住院,但每月都需要透析,花费巨大,下一步我们也要把特殊病种纳入社保体系。”曾晓芳说。

  副镇长官华认为,未来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在,如何把社会福利的阳光照到外来工身上。“所有在古镇工作的人,为古镇做出过贡献的人,都要享受医疗保险,子女也逐步实现15年免费教育。” (于阳)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