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高坡到天安门广场 揭秘安塞腰鼓队选拔经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黄土高坡到天安门广场 揭秘安塞腰鼓队选拔经过
2009年09月18日 15:13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京城西南郊一训练基地,千人安塞腰鼓队就驻扎在此。

  今天天刚一放亮,穿着羊皮坎肩、头顶白毛巾、脚踏白球鞋的腰鼓队员们就陆续来到了基地的操场上。展转腾挪、或前进、或交叉、队员们一个个将腰鼓敲得震天响,响声久久回荡在京城西南郊上空;红绸子在这些西北汉子的手中也有了生命,或飞扬,或飘逸,一片片红色将队员头上的天空尽情渲染。

  今天晚上,千人安塞腰鼓队就将参加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演练。这个千人安塞腰鼓队是如何从黄土高原舞到了北京,这些西北汉子在当地又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昨天,本报(北京晚报)记者走近了他们。

  高树军

  “喊儿子一起去报名”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千人安塞腰鼓队里面就有几对父子兵。37岁的高树军和15岁的高帅就是这么一对,在腰鼓队里面,他们一个是第4排第19个,一个是33排第30个。他们来自安塞县建华镇建华村。

  “不会打腰鼓,就不是安塞的汉子。”高树军父子两个都听说过这句话。也正因为如此,高树军和高帅这对父子对腰鼓有一种莫名的痴爱——高树军10岁的时候就加入了腰鼓队,而高帅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敲起安塞腰鼓。

  父子两个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当村子里的广播说是要选拔腰鼓队员的时候,当时父子两个并不在一起,但是他们都第一时间想到通知对方,“我当时就赶紧喊儿子一起去报名。”

  7月11日报名的那一天,高家的饭菜特别丰盛,弄了满满一大桌子,爷爷奶奶妈妈妹妹都等着他俩凯旋。

  14个人一排一起打腰鼓,鼓点一响,父子两个对视了一下,开始沉浸在各自的腰鼓世界里。

  当得知双双通过,高家人已经替父子俩斟上了庆祝的酒。

  此后的训练中,高树军就和儿子互相切磋,“这一次打安塞腰鼓听的是音乐伴奏,而我们经常打的时候是和现场鼓点配合,所以还是很不同。”从小就喜欢刘德华、周杰伦的高帅对音乐很懂行,他一有空就和老爸探讨如何跟准音乐节奏。而高树军给儿子的教导除了腰鼓的技艺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90后的孩子应该多吃点苦,应该懂得多热爱祖国,相信这一次对他是一个人生的磨砺。”

  “儿子怎么样,北京很漂亮吧,你们练得怎么样了。”此前,高树军的婆姨在父子两个来京前说好每天给他们一条短信,这每天一条短信也成了父子两个打安塞腰鼓的指令,“看到短信,我和老爸打得可带劲儿了。”

  张东来 “婆姨赞我是鼓神”

  44岁的张东来这几天一直都很兴奋,本来就红扑扑的脸更红了。逢人他便这样介绍自己:“我叫张东来,毛泽东的东,周恩来的来。”

  来自安塞化子坪镇的张东来打腰鼓已经有30年了,14岁的时候他就正式加入了村里的腰鼓队。其实,这个小毛孩在7岁的时候就对腰鼓产生了兴趣,“每逢正月十五闹社火的时候,我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追着去看腰鼓表演,可以说,哪里有鼓点响,我就跑到哪里去”。张东来说,最远的他跑过10里路去看腰鼓。

  在安塞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谁家小伙子要是腰鼓打得好,那相亲的时候就会很顺利,因为姑娘都爱打腰鼓的小伙子。张东来的相亲就顺顺当当的:相亲那天上午一见面,张东来舞了舞腰鼓,姑娘晚上就托媒人捎话来:“这小伙子成!”张东来自信地说:“现在我婆姨还是那么爱我。”

  今年5月,当得知安塞腰鼓要来北京参加国庆游行时,张东来第一个就报了名。他记得那天,自己不停地用剃须刀刮胡子,婆姨那一天还给他专门做了一大碗油泼子面,吃得他精神焕发、满面红光。虽然在村里算是数一数二的鼓手,但是张东来还是有一点小紧张。不过姜还是老的辣,“大丰收”、“大缠腰”、“小缠腰”、“猛虎下山”、“乱开花”……张东来几个腰鼓动作一打,他很快入选了千人安塞腰鼓队。

  在十几天的合练中,张东来表现得也很优秀,不过他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此他经常在田地里自己加练,“只要有空就会想着怎么让动作更舒展,婆姨都说我是个鼓神了。”

  张三成 “打出咱们对祖国的祝福”

  在千人安塞腰鼓队中,张三成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了。他给记者张开手说:“50了。”50岁的张三成是安塞县西河口镇山王河村村支部书记。

  村书记,张三成当得红红火火,一方面是因为他管理得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打安塞腰鼓那叫一个专业,村民都佩服。这一次,他带领着村里的30个小伙子前来打安塞腰鼓。小伙子们说起他们的书记来,一个个都竖大拇指:“他打得比我们还带劲。”

  每年安塞都会举行腰鼓大赛,而张三成任总编导的三次西河口腰鼓都获了大奖。作为一名腰鼓编导,张三成不仅创新动作,还吸收其他腰鼓流派的特点。有一年,他就将安塞腰鼓南北两大流派进行融合,“南边的原来没有大缠腰这样的动作,我们后来就吸收过来了。”

  其实,张三成出身腰鼓世家,儿子在他的带动下也打起了腰鼓。只不过这一次儿子因为工作脱不开身没有前来,“他在医院工作,不能随便请假”。而前来北京之时,80多岁的老父亲则对张三成说:“咱们家世代打腰鼓,我也打了几十年了,就是没有在北京打过,没有在国庆群众游行中打过,这一次你可得替我好好打,打出咱们对祖国的祝福。”

  陈永龙

  “总导演在技术上

  大动脑筋”

  今年54岁的陈永龙是千人安塞腰鼓队的总导演,也是延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提起安塞腰鼓,陈永龙永远有话说,因为他和安塞腰鼓的渊源太深了。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搜集十大文化集成的时候,陈永龙就带着一帮人去安塞搜集腰鼓素材了。当时他们在黄土高原上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安塞13个乡镇。每到一处,他们都会欣喜地发现,这安塞腰鼓真是大有内容。

  1986年,陈永龙披挂上阵了,他带着8个人,带着安塞腰鼓来到了中央电视台参加了一个舞蹈大赛,当时获得了编导大奖、表演一等奖。从那以后,安塞人都说是陈永龙把安塞腰鼓推到了全国,让世界认识了安塞腰鼓。

  让世界认识安塞腰鼓的陈永龙当仁不让地成为这次千人安塞腰鼓队的总导演。他说,在当初海选的时候,有1500多人报名,人人都打得很好。不得已他们用身高要求刷下了一些人。

  让陈永龙一开始有点伤脑筋的是,好多人打得好,但都是野路子出身,而且风格流派不一。光统一动作、统一流派、训练默契度,陈永龙就喊哑了嗓子。这一次担任总导演,他还有点技术上的担心:“安塞腰鼓打得就是一个洒脱,但是我们这一次是在行进中打,有规定步幅,每一步60厘米,所以这是比较难的,一放开打,可能就会忘了步幅。”如今,千人安塞腰鼓队都在加班加点练这项内容——做到既要打得洒脱,又要遵守步幅长度。

  “鼓手有能劲儿,踢腿有蛮劲儿,转身有猛劲儿,跳跃有虎劲儿,看了带劲儿,听了鼓劲儿。”陈永龙说,这一次安塞腰鼓来参加国庆群众游行,对于安塞腰鼓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改革发展的机会,“安塞腰鼓以后准有大发展”。

  记者 于建 文并摄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