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用镜头见证中俄友谊 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三代人用镜头见证中俄友谊 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2009年09月25日 15:53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又是一个雨后黄昏,65岁的邱祥林带上他的专业相机,穿上摄影背心,习惯性地走到黑龙江边,用镜头捕捉横跨一江两岸的彩虹。随着快门“咔咔”作响,“七彩桥”被揉碎成金色洒向江面。波光粼粼的江水,映出这位生活在中俄边境线上的老摄影记者一生抹不去的俄罗斯情结。

  邱祥林退休前是《黑河日报》首席摄影记者,他的家就在与布拉戈维申斯克隔江相望的中国北方边城黑河一侧的黑龙江边。站在自家厨房里抬头轻轻一瞥,便可实现“目光出国”。

  多年来,邱祥林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用镜头记录了下来。更为难得的是,儿子邱齐龙、孙子邱国栋都继承了他的摄影事业,一家三代人成了中俄交往的忠实见证人。

  邱祥林:最难忘时隔近30年的拥抱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生活在边境线上的两国百姓自然首当其冲,过上了紧张的“备战”生活。这种对峙状态持续了近30年,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边境口岸恢复开放和不久之后的两国恢复正常交往。

  “黑龙江的江水就像是一条利剑,割断了两个国家。”邱祥林说,“但即使在最紧张的时期,我还是拍到过两国人在船上彼此挥手的瞬间……中俄两国的边境线恐怕是世界上最长的,人们天生彼此交往的愿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

  聊到兴起,老人起身打开自己书房里的两面铁柜,自豪地说道:“这是我们家的近10万张底片,多数是记录中俄交往的。”

  铁柜里,一条条底片被纸袋装好,按照拍摄时间被分装到不同的木匣子里,几个匣子并排放在一层,从地面一直堆过头顶。那一瞬间,如果底片能飞到空中,幻化成光影,该是一场怎样的历史再现!

  邱祥林戴上眼镜,细心地在众多珍贵的单张黑白底片中搜寻,不一会,抽出了一张。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生活在一江两岸的百姓,隔江相望近30年不能往来,1984年10月1日,苏中友好代表团破冰访问黑河,受到中国方面的热烈欢迎。”

  “还有一个细节,当时苏方的一位女团长与黑河的一位退休女干部一见面就情不自禁地拥抱起来。我强忍内心的激动,按下了快门。”他回忆说。

  但这张照片未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发表,“领导谨慎地认为,‘拥抱’还不能代表中苏两国的整体关系。最后发出来的照片是一张全景,被低调地处理了。”邱祥林说。

  新华社记者在黑龙江省图书馆的报纸库里查到了1984年10月2日的《黑河日报》,在这张已经发黄的旧报纸的一版,一段文字记录了这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

  《苏联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苏中友协代表团和边防代表团应邀来黑河参加我建国三十五周年庆祝活动》:“应黑河地区和黑河市中苏友好协会的邀请,苏联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苏中友好代表团一行三人于十月一日上午八时乘快艇到达黑河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庆祝活动。”

  不知是不是巧合,那天的《黑河日报》正好是第10000号。而在汉语中,“万事开头难”,从那以后,黑龙江上的“利剑”如同春季里的冰排,渐渐消融。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