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正:民间交流日趋热络 浙台合作佳音频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龚正:民间交流日趋热络 浙台合作佳音频传
2009年09月29日 15:2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浙江省副省长龚正(资料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浙江,是古越文明的发祥地。台湾早期住民中,有着古越人的后裔。在温州洞头县,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浙台两地的特殊渊源,也使浙江成为两岸开放伊始台企登陆投资的前沿。台资企业在浙江的发展,不仅使上世纪一批台湾的传统产业在大陆找到了生路,同时也带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浙江不仅成为台商投资的热土,更发展为两岸各项交流与往来的一个大舞台。如画的西湖风光,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台湾游客前往。进入新世纪的浙台交流合作,可谓遍地开花,佳音频传。

  在国庆60周年之际,中国台湾网记者专访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龚正先生,讲述浙台间的历史渊源、经贸文化往来与旅游合作创造的佳绩。

  记者:浙江与台湾两地有着特殊的渊源,浙台民间交流十分热络,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龚正:确实是这样,浙台两地有着特殊渊源。浙台民间文化交流也一直是两岸媒体关注的话题,尤其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地民间文化交流交往的进一步热络,这个话题更为两岸媒体所津津乐道。

  从历史上来看,浙江是古越文明的发祥地。台湾早期住民中,有着古越人的后裔。在温州洞头县,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浙江与台湾两地同胞本身就是同宗同祖同根生,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台湾社会各界的浙江籍人众多,其中不乏对台湾政治、经济发展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人士,而且,浙台两地文化渊源深厚,这些都为浙台交流奠定了一定基础,推动着两地民间交流热络展开。

  连战先生五访玛瑙寺,使玛瑙寺的故事与宝岛台湾的渊源紧紧地连在一起;杭州市政府与台湾南投县政府签订《杭州西湖与南投日月潭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协议》,成为海峡两岸文化界“两湖联姻”的美谈;浙台双向旅游,两地游客在增进相互了解的同时,也碰撞出更多的交流合作项目;将在温州洞头县半屏山举办的“温州·高雄两岸半屏山旅游文化交流活动”,更让两岸思念之情不能自抑。

  就在不久前,台风“莫拉克”给浙江与台湾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对于台湾南部灾区同胞的遭遇,浙江人民更加感同身受。全省人民积极开展自救的同时,更不忘台湾中南部受灾同胞,迅速发起“跨越海峡的爱心——援助台湾受灾同胞”捐款活动,仅2天时间,就募款逾4000万元人民币,后来又增加到近4900万元人民币。台风过后20天的8月28日晚上,“第三届台湾浙江文化节”在台湾著名的中台禅寺拉开帷幕,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赈灾义演新版越剧《梁祝》,感动了现场5000多名观众,晚会共募集善款3000多万元新台币,全部捐赠给台湾南投县用于救灾。

  尽管“莫拉克”的阴霾依旧笼罩着台湾,但浙江人民以文化赈灾的形式,把亲情大爱传递到台湾灾区同胞的心坎上,无疑更加增进了两地人民之间的情谊。

  记者:浙江可谓大陆东南沿海对台经贸交流大省之一,请您结合浙江经济的发展进程,谈谈浙台经贸合作领域取得的成就。

  龚正:60年来,浙江人民艰苦创业,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路子,全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五大历史性跨越”:

  一是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到2008年,全省年均增长13.1%,由124亿元增加到21487亿元,从全国省区市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331元增加到42214元(6078美元),从16位上升到第4位,并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均生产总值超6000美元的省份。

  二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体制机制形成先发优势。进入21世纪,我们进一步推进不同所有制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富有活力的微观市场主体。

  三是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经济支撑起了浙江区域经济的半壁江山,有力地带动了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全省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是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全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7011万美元,其中出口额仅5240万美元。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111.5亿美元,其中出口154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从1980年的2.1%和2.0%提高到2008年的68.2%和49.9%。从1980年到2008年底,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60.5亿美元。对外投资更是从无到有,截止2008年底,全省境外投资总额30亿美元,境外投资的境内主体数量和境外机构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五是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1949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16元和47元,到1978年,也分别只有332元和165元。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727元和9258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95倍和196倍。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已经分别连续8年和24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其中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从1978年到2008年长时期以接近9%的速度递增,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沿海区位优势,浙江经济开始飞速发展,而我省台资企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自1988年台湾同胞正式用“台商”名义开始在浙江注册、投资起,到今年6月底,全省台资企业累计已达到6838家,合同台资金额227亿美元。从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台塑集团落户宁波经济开发区,到台湾科技大企业富士康集团投资建设嘉善科技园,台商投资浙江的力度和规模越来越大。

  比如,一批专事高端制造的台资企业进驻,为转型升级中的浙江提供了新的助推力,甚至弥补了浙江部分产业空白,优化了省内产业结构。

  再比如,2004年底,台湾奇美集团投资的液晶模组生产项目落户宁波保税区,陆续吸引了数十家台湾和浙江的配套企业跟进,总投资达20多亿美元。这些企业在宁波保税区及周边落户,迅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液晶光电产业链。此外,食品行业中的康师傅、旺旺、丹比、两岸咖啡等等,也已成为两岸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目前,浙江正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集中、发展良好的地区;成为广大台商投资创业的热土宝地。自2000年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开始对台商在大陆地区的投资环境与风险进行调查评估以来,我省宁波、杭州、萧山多次被列为“极力推荐城市”行列。2008年8月,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公布的《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杭州被列为“台商未来考虑布局的城市和地区”的前十名,而宁波则列在“从事高科技产业的台商未来想要布局的城市”的前十名。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