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整治污染,名义正确结果未必正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沈阳晚报:整治污染,名义正确结果未必正确
2009年11月12日 15:05 来源:沈阳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Ⅴ类或劣Ⅴ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坦言,“治污体制和技术路线不改变,再投入900亿元也很难奏效。”

  名义正确,结果未必正确。

  当我们打起环保的正义大旗时,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名正言顺,GDP可以不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能不要——于是,我们名正言顺地收费,名正言顺地花钱,名正言顺地建设,名正言顺地环保。可是,我们的结果,全是名正言顺的吗?

  我看未必。6年,910亿投资,收获的结果,不过是“整体水质依然较差”。而且,这似乎是个无底洞,即便再投入900亿元,也“很难奏效”。如此,这910亿花得值不值,是否还要继续投900亿,怕是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由于治污体制的先天不足,我们的很多治污工程,已经成为一个良心活儿。你修一段路,花它几十亿,历经几年风雨,是好是坏大家一目了然。而你治一段河,同样花几十亿,即便没有明显效果,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不进行专业检测,也难以作出论断——更何况,有关部门还可以找出若干理由来搪塞。这很像是一个专业的医生,面对一次疑似医疗事故,可以把你驳得哑口无言。

  很明显,我们至今还没有一个透明完善的体制,对于金额巨大的环保投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科学的评价。我们只知道投了多少钱,至于这些钱具体是怎么花的,到底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这一切并不是很清晰。

  比如,近年来各地大量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些处理厂建成之后,是否在正常地运行,处理污水的成本有多少,处理后的水是否达标,这些情况的透明度并不高。几年前,全国环保部门的一次检查行动,就发现全国有100余家污水处理厂,存在不运行、低负荷运行、出水超标、污泥处理不当等现象。大家都明白,处理污水是要花钱的,每天少“偷懒”一万吨,就能省下几千块钱。

  所以,6年910亿元治污无明显效果,其中有治理难度大的客观原因,但也有环保投入缺乏透明度、监督力和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我们妄测一下,王浩院士所言的“治污体制和技术路线不改变,再投入900亿元也很难奏效”,其背后的深意即是如此。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