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小金库"重灾区" 家长叹养得起孩子读不起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学校成小金库"重灾区" 家长叹养得起孩子读不起书
2010年01月02日 16:26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12月21日,广东省纪委通报,广东全省于当年共发现“小金库”300个,涉及金额近1.3亿元,已追究有关人员党纪政纪处分15人,行政处罚18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1人。

  省纪委常委、省委巡视办主任姜斌介绍说,在这次专项治理中,教育系统发现“小金库”的占相当大的比率。媒体也发现,教育系统成了“小金库”的重灾区。

  前不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原校长刘燕文因私吞学校“小金库”资金而落马;10天前,广东省纪委通报全省整治“小金库”结果,教育系统被判为“重灾区”……短短的时间里,教育与欲望、金钱的纠葛被一次次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

  众所周知,教育系统并不是“很有钱”的地方,为何偏偏成了“小金库”的重灾区?羊城晚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对这一现象,教育系统内部并不感觉吃惊,相反他们还提了更多“内幕”。

  家长怨怼

  养得起孩子读不起书

  名校如云的广州,择校费、补课费等“杂七杂八”的收费早已为市民司空见惯。

  “没有三四万,别想敲开名校的门!”王先生家住广州市越秀区,一路之隔就有一所重点小学。然而,却偏偏因为这“一路之隔”,让孩子变成了“择校生”。“教育局不许收择校费,他们就改一个名称,叫‘捐资助学费’,其实还不是一样的钱?”一说起这事,王先生就一肚子的闷气。

  “一个小孩三四万块,100个就三四百万了!”王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学校每年招收200名择校新生,那就意味着每年可“创收”600万元甚至800万元。“三四万不算多,给七八万的也大有人在呢!”王先生透露。

  除了择校费,学校定期向学生收取的补课费、班会费甚至老师们的“过节费”,也让家长们“敢怒不敢言”。家长们感叹:“这费那费的加在一起,真是养得起孩子读不起书啊!”

  老师爆料

  灰色的收入也很可观

  “小金库的钱都是一些违规资金,以各种名义向学生收取。”小肖(应本人要求化名)是广州某中学的一名年轻教师,两年前当上了班主任,他以补课费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学校“小金库”的资金流入方式,“每学期学生交来的补课费一般先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再交给年级组长,最终由学校统一支配。不过,其中只有约1/3会以补课费或生活津贴的名义返还给参与补课的一线教师,剩余部分大多用来充实学校的小金库……”

  小肖透露,除了学校固定的一些费用之外,某些班主任还会要求学生缴纳“班会费”,“从10元到100元不等,不固定地收取,主要用于旅游、期末发奖、购置清洁用品等活动的花费,甚至教师的节日礼品,都通通要学生交钱……”

  “2008年年我算过一下,这些收费加起来,学校一年的‘灰色收入’总量超过20万元。”小肖说。

  据了解,不仅广东学校有“小金库”,北京海淀区一所小学几年间就营造起了上亿元的“小金库”,其它名校如何?可想而知。

  校长披露

  怎么用考验领导定力

  “学校私设‘小金库’的初衷,是想以最便捷的方式为学生办最好的事。”广东一名退休老校长向羊城晚报记者道出了“难言之隐”,“说起来学校有需要可以向上级单位申请办学资金,但那个程序太繁复了,时间又长,有些学校申请两年了也批不到资金,很多迫不及待的工作都很难立即开展。”

  除此之外,老校长还透露,教育部门对学校经费申请的“限额”,往往令学校开展工作时感到“缚手缚脚”:“比如学校想改善一下教学设备,购置一批新电脑或装空调等,单单靠‘申请’得等到猴年马月,而且往往不是一批就全部批,还得分批、逐项按照学校的‘等级’来审核发放。省一级的学校可能会快些,金额也多一些,那些市一级、区一级的学校就难说了。”

  老校长表示,虽然学校私设“小金库”也是“形势所迫”,但作为校领导,如何用好“这笔钱”却至关重要:“小金库都是为了逃避监管而开设的,用起来可以说完全没有约束,这就会考验校领导的‘自制力’。能忍得住的,可以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名扬天下;忍不住的,就只能把自己弄成阶下囚咯。”

  这位老校长忧心道,学校乱收费和私设“小金库”,暴露了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名校校长们手中掌握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可以将这种优质资源转化为特权,从而为谋取私利创造机会。”他建议,要遏制这种现象,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改变教育资源失衡的状况,“这样才能消除择校和由此带来的教育不公问题。” (夏 杨、陈学敏、许 琛)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