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缓解大城市压力,功夫应在“城”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缓解大城市压力,功夫应在“城”外
2010年01月28日 15: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要缓解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资源、就业和生活压力,功夫应在“城”外,即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切实推进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近来出现了大学生“回流”的现象。一些跳出农门的大学生,纷纷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愿望还很迫切,想回迁还颇费周折。(本报1月26日报道)同时,鉴于一些大城市“蚁居”的大学毕业生们生存多艰,有媒体也谆谆劝告,并以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与其在大城市“死磕”,不如把自己的青春安放在谋生容易的中小城镇,或者农村。

  当然,其中并不排除人留城里工作,户口回乡分地者。但大学生“回流”新现象,一方面说明乡村在发展,农村户口比以前有了更多“含金量”;但另一方面,也反衬出“聚集效应”之下,大城市也出现了就业难、居不易。

  即使这样,还是有更多的人并不愿主动放弃大城市去投奔农村“广阔天地”。据人民网的消息,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或许,数据更能反映问题的全貌。

  大城市成活成本是高,但机会较多、保障相对完善,仍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城乡人才和资源的双向流动,尚未形成。除了有限的挂职、支教,以及近年的大学生“村官”,所谓的“新上山下乡”远未形成气候。

  农村、乡镇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人人向往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给大城市教育、交通及其他公共服务造成巨大压力,也是大城市的户籍门槛始终无法放心敞开的原因(或借口)之一。现实是,不管中国大城市规模再怎么扩张,大饼摊得再大,也不可能容纳所有“慕名而来”的转移人口。

  我们常说,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最终希望在于城市。但是,这个“城市”,并非几个大城市;同样也可以说,要缓解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资源、就业和生活压力,功夫也应在“城”外,即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切实推进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如何推进?美国等已经实现城市化的国家,经验或可借鉴。不仅要破除户籍、社保等门槛,还要从税收、教育等方面,向农村乡镇和薄弱地区倾斜,让产业能在乡镇生长。最近在读大卫·奥格威的书,这位广告界的“教皇”、奥美公司创始人,曾是个大学肄业生,当过厨师、推销员,也曾失业在家。在来到纽约,开始自己的广告生涯之前,他是宾夕法尼亚乡下一个种烟的农夫。奥格威游走于城乡这几个职业之间,跨度之大,让人惊羡。当然,首先得承认人家是真有才、有闯劲,但在这个过程中,似乎也没见他遭遇明显的城乡鸿沟、职业门槛、身份纠结,而这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灭掉一个穷困潦倒的创业者。而如果填平了城乡的鸿沟,在乡下种田,或进城创业,都不过是职业选择罢了。

  目前在成都、重庆等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试验正在展开。主要做法是,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享受土地增值的收益;放宽户籍制度,推进城镇化,促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创造生活条件的同质化。

  试验所勾画的前景令人憧憬,但所有这些,需要政策的倾斜,需要口惠而实至的投入,需要整体的规划推进。而只有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才有可能破除各种门槛,让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自由选择职业和生活的环境。  

  什么时候,当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的标志,而变成了职业选择之一种,大学生回乡才不会成为新闻,大城市也不会这样又热又平又挤。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