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对心理陪护职业不妨“心里阳光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对心理陪护职业不妨“心里阳光点”
2010年02月21日 08:5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16日发布消息,注册心理陪护师正式获批。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的“陪聊”服务,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某些“三陪小姐”改头换面成了“陪聊女”。(2月20日《华西都市报》)

  用虎年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中一句经典台词来说,对心理陪护职业要“心里阳光点”。心理咨询作为一个职业,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物。笔者也相信,大多数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阳光的,不是阴暗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业的诞生有“两个需要”。

  首先,“心理陪护”是社会需要。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庞大,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大量涌现,需要人关爱和照料;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作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很多家庭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残疾人和病人。迫切需要专门的“心理陪护”者帮助这些人解除后顾之忧。

  前几年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有个小品,说的就是“陪聊”的事儿。宋丹丹饰演的陪聊者自豪地说,这职业不能小看,往小了说是家政服务,在国外就叫“心理医生”。

  其次,“心理陪护”职业是扩大就业的需要。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人数尚未达顶峰,还将逐年攀升,2009年有6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2010年将有63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另一方面,农业人口的转移压力大;另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还有一部分企业没有恢复或全面恢复生产,原有的就业人员处于失业或半就业状态给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创新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不仅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和期待。

  既然社会呼唤和需要专门的心理陪护职业人员,坊间和舆论对上海批准“心理陪护”职业,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应该多鼓励和建言,促进这一职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向全国推开,而不是先入为主,贴上色情标签,当头给一棒子。

  当然,如果有人挂羊头卖狗肉,借“心理陪护”作遮丑布贩卖色情,应该予以严惩,因为这是道德和法律都不允许的。但就像有人持刀杀人而禁止生产刀一样,就像有人利用网络传播色情而废掉网络一样,因为有人利用“心理陪护”暗中搞色情而禁止一个社会迫切需要的职业诞生,是因噎废食,不可取。

  因此,防止借“心理陪护”之名搞色情交易,是可以监管的,也是能够监管的,关键要用疏导的思维想办法,而不是一味去堵。(王捷)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